课中设比 反复研读
有的课文,“生来”就是可以用“课中设比”的手法来进行教学的。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烈日和暴雨下》《孔乙己》《海燕》《岳阳楼记》《窗》《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范进中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的叔叔于勒》等等。
有的课文,在细细品味之中,也能够闪现出文中的可比之点,以让我们设计“课中比读”式教学。
所谓“课中设比”,就是在同一篇文章的教学之中,巧设比较式教学内容。从思维的深度来讲,它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带动学生的反复研读,增加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比较”与“反复”,也是“生来”就联系在一起的。
“课中设比”用途多多。如,《马说》中的词义比读(学习语言),《故乡》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比读(认识技法),《孔乙己》中的字词比读(推敲语言),《窗》中的人物形象比读(分析人物),《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景物描写比读(揣摩作用),《岳阳楼记》中的景物描写比读(感受画面),《雪》中两个部分的比读(理解内容),等等。
“课中设比”,其教学视点大致有三。
一是细部比读。常常用于课中字、词、句的比读,教学中的常例如:《孔乙己》中“排”与“摸”的比读欣赏。
请见笔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个教学细节的设计:
教学活动之三:巧编练习
“比较式辨析”是一种辨析的方法,一种组合的方法,一种发现的方法,一种深化理解的方法。现请同学们用“比较”的方式,对词意进行辨析。例子请见课后练习。
要求:每位同学要编写出一个小题的练习。这个练习要求用比较法来辨析词意。
同学们活动,将会有很多答案。如:
孰 吾与徐公孰.美(谁)
孰视之(通“熟”,仔细)
美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漂亮)
甚 君美甚(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很”“非常”)
王之蔽甚矣(厉害,严重)
闻 闻寡人之耳者(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燕、赵、韩、魏闻之(听说)
…… ……
二是板块比读。即课文中两个部分、两个段落之间的比较阅读。教学中的常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部分与“三味书屋”部分的比读。
请见笔者《岳阳楼记》“板块比读”教学创意:
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对下面两个描写段进行比读欣赏。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紫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及!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师生交流的内容可能有:
这是两个写景段、排比段、骈偶段;
两段都运用了绘景绘形绘声的写法;
两段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
两段都是由景及情,都表现出意境的美;
两段文字都用“登斯楼也”表现出明显的层次;
两段文字的内容一暗一明,一阴一晴,一悲一喜。
两段文字辞彩华美,音韵和谐;
前段写淫雨霏霏、凄凉阴森的秋景,后段写风光明媚、恬静愉快的春景;
前段写“浊浪排空”,后段写“波澜不惊”;
前段写“日星隐耀”,后段写“皓月千里”;
前段写“虎啸猿啼”,后段写“渔歌互答”。
前段文字极力渲染“悲”的情感,后段文字极力渲染“喜”的气氛;
前段写“因已而悲”,后段写“因物而喜”。
教师小结:没有这两段精彩的文字,无法回答上文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没有这两段生动的描绘,无法引申下文流传千古的议论。它们,是为作者真正要说的话服务的。
三是选点比读。如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比读,描写手法的比读,不同写法的比读,等等,这种比读不受课文句段的限制。教学中的常例如:《海燕》中海燕与海鸭等形象的比读。
如《窗》中关于人物形象的比读教学:
试用“概述”的方式,用一两句话表达你对文中两个病人进行“比读”探究的收获。
如下内容都是可以涉及的:
第一个病人支撑自己的生命,编织美好的梦幻,给他人带来生命的快乐与求生的力量。第二个病人,却以他人的生命换取自己的一睹之快。人物的美与丑形成鲜明对比。
近窗者主动地为远窗病友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美好的事物。而那位远窗者却在分享美的过程中滋生了丑恶的欲念,以至于见死不救,这正是作者揭露的生活中的丑恶。
对于第一个病人,作者采用了口述见闻的写法,表现着他光明的内心世界;对于第二个病人,作者采用了内心独白的写法,表现着他阴暗的精神世界。
作者描写人物的笔墨比较集中,对于近窗者,是从美好描述的角度来表现其乐观热情开朗,对于远窗者,却是重在表现他的变态心理以及变态行为。二者之间有着鲜明的对比。
近窗病人“看”到的都是“美景”,他虽然死了,但他享受到了美丽与光明。远窗病人虽然活着,但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是作者给他安排的一无所获、悲凉寂寞的结局。
第一个病人眼中的生气勃勃的动人景象,是他热情高尚的象征;第二个病人眼中“光秃秃的一堵墙”,是他冷漠、阴暗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