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选美用 增加文气

74 美选美用 增加文气

这里说的是课堂阅读教学中的非课文资料的选用问题。

关于资料的运用,我已经在《精选资料,助教助学》一文中论及。

然而意犹未尽,于是再次例说。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美选、美用资料,可以为课堂增色,可以给教学增加文气。

从大面积阅读课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选用的资料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音像资料,二是作家作品资料,三是文言文的译文资料。比较单纯,不够雅致。

我们要从“美”的角度对教学资料进行选用。如:

“诗词素描”资料。

如在杜甫《旅夜抒怀》的教学中运用“唐诗素描”资料:

一杆孤耸的船桅,突兀在微风细草的岸,使幽静的夜泊,也显得孤清而惨淡了。

一轮皎洁的明月,翻涌在湍流奔急的浪间,使瑰奇的江景,也增添了动荡与不安。

人们常称叹“星垂”二字“开襟旷远”,殊不知在出蜀漂泊的已届晚年的诗人心中,翻起的却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无限悲慨!

星辰璀璨,无语地照耀着空旷无际的平野;月色茫茫,天水间唯留孤独的沙鸥绕桅惊飞,——当诗人在结句突发奇想,将自身与沙鸥作比的时候,你所体味的诗境,究竟是“旷远”的自慰,还是凄楚的自叹?

(摘自徐旭文《中学生阅读》高中版,1998年第10期第39页)

这样的资料远比单纯的译文资料来得优美、雅致。其内容既在诗中,又在诗外;既有解说,又有评点;既能表现教师的手法创新,又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的享受。

“名人作品”资料。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中,在介绍作家作品时可引用如下资料: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摘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摘自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这样的资料片段出自名家之手,表达优雅深刻,胜于一般的教参文字,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厚重的铺垫,也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习中的美感。

“诗文联读”资料。

为了教学内容的厚实与教学形式的优美,我们有时候运用“课文联读”的方式增加教学的容量。此时就可以精选“联读”资料。

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就可联读舒兰的《乡色酒》、彭邦桢的《月之故乡》、于右任的《望大陆》、席慕容的《乡愁》等。更好的还有纪弦的《一片槐树叶》:

一片槐树叶

纪 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等到何年何月,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这样的联读材料用于诗歌教学,表现出一种联读手法,增加了课文学习中文学欣赏的内容与角度,特别是在“朗读活动”上能够更显力量与美感。

“学术文献”资料。

运用学术文献资料一是为了开阔教师的视野,二是为了带给学生更加优美的教学资源。在文学作品或文言诗文的教学中,可以用穿插手法有机地恰切地引用一点这样的资料。

如教学杜甫的《登高》所引用的资料:

这首诗约写于公元767年在夔州时。起、颔联写登楼所闻所见,声宏势阔。声宏,是从听觉效果看:秋风凛冽,峡猿悲啼,落木萧萧,江涛轰鸣;势阔,是从视觉效果看:秋空寥廓,渚清沙白,百鸟盘旋,落木无边,长江滚滚。颈、尾联抒发浩荡的悲思:漂泊天涯的孤独,百病缠身的痛苦,万万多难的时代悲音,交汇在一起。诗中主观情思和自然物象相互蕴含,相互激射,意与境高度浑成统一,苍凉激越,悲风飒飒。形式上,全诗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四联对仗,一意贯串,一气呵成。

(选自湖北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名诗200首》)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有以下特色:首先是通篇对仗,而首联又是当句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其次是句法交错而又相接。前四句是一、三句相接,都是写所闻;二、四句相接,都是写所见。后四句是五、七句相接,六、八句相接。在意义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因“风急”而闻落叶萧萧;因“渚清”而放眼滚滚长江;因“悲秋”而勾起“苦恨”,因“多病”而引起“停杯”。再次是不仅写景具有巨大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是触情于景,浑然一体,有着较强的感人力量。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新选唐诗300首》)

在教学之中穿插如此精致、美好、厚实的学术资料,一定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课文边角”资料。

课文前有单元说明,还有课文阅读导语,课后有练习,还有课文附录中的各色资料,都可以让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动脑筋、想办法。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标教材附有“课外古诗词背诵”的篇目,每首诗前都有几句导读的文字。它们是训练学生写简短的诗歌赏析文的极好材料。

如晏殊《浣溪沙》前面的导读文字:

这首词是伤春感时之作,传达出一缕若有若无的淡淡闲愁,意蕴幽微,淡雅温厚。“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稳,宛如天成。

如果设计“读写结合”的文言诗歌教学活动,这就是很优美的范文。

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选用“作者小故事”“作家谈课文”“文化小资料”等材料,选用的原则是优雅、精致、有用、不堆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