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奇妙 兴味盎然
朗读教学设计,要想达到精彩的境界,必须讲究“角度”两个字。
一般的朗读教学要求,永远不会达到这样的境界。
怎样理解“角度”两个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下面是《珍珠鸟》中描写小小珍珠鸟的片段: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对这一段,一般的朗读要求是:请同学们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起来。
角度精细的朗读要求是:请同学们读出小鸟的稚嫩可爱,特别注意读出“它好肥”的味道。
角度不同,“味道”就不同。第二种朗读要求就那样轻轻地点示了一下,带来的却是一种全新的境界。
许多年前在武汉讲《狼》,在“武汉”这个特殊背景之下,笔者用“湖北评书”的方式有板有眼地给学生“讲”了“狼”的故事。提起此事,至今还有同仁大加赞许。
讲《纸船》,笔者请同学们读出温婉的语调,读出水一般的柔情,读出金子般的童心。这不仅暗合了冰心文学作品的表达风格,而且也让同学们的朗读表现出诗一样的美丽。
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安排了“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吟诵这首诗”的环节,全班同学朗读此诗的细微的沙沙声聚合在一起,像轻涛拂过,震撼着大家的心灵。
《夸父逐日》,一篇不到40字的课文,笔者竟然要求学生“读出波澜”。这四个字,真的将学生深深带入了课文;朗读起来,还真有故事的味道。
教学《沁园春·雪》,第一环节的朗读教学中使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朗读“指令”:吐字要有力度。此“令”一出,学生的朗读顿时昂扬了起来。
这些,都是“角度”的力量,都是“角度”的魅力。
寻求朗读教学的精细的角度,主要靠教师对教材的反复钻研、反复吟诵、反复体味,还要加上反复揣摩,然后设计出比较到位的教学方案。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能够指导朗读,能够进行有质量的范读。以此来看,朗读教学其实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因此,朗读教学设计要达到“角度奇妙”的境界,要让学生读得“兴味盎然”,教师在教材的研读品析上必须花费大的气力。
“角度”这东西,不经过“山重水复”的跋涉,是看不到它的;不达到“千呼万唤”的地步,它是不出来的。
教学《马说》,笔者研读教材不下几十遍,听读、吟读教材不下几十遍,终于发现了此课朗读教学的线索:语气。
“语气”一词“一线串珠”,精细地解决了《马说》的朗读问题:
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
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
(老师范读课文)
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
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就来试一下。
(学生齐读)
师: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老师给大家点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作“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
生:(学生数后)11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11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
(学生朗读)
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听老师读。
(老师示范朗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这一部分)
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
(老师示范朗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部分)
师:这个“也”表现出不平的语气。
(老师示范朗读“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师:这个“也”字,要读出愤慨的语气。
(学生按要求朗读)
师:下面继续学习。这一次学习,要学会表现精段里的语气。第3段写得非常好,它里面包含了多种语气。“策之……”“食之……”“鸣之……”,这里是排比的语气;“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是对食马者嘴脸的勾画,朗读时要很好地表现食马者“天下无马”的轻蔑语气,然后停顿一下,表达作者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好像是数着读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听老师读一下。
(老师示读第3段)
师:大家来学一遍。
(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第3段)
师:为了把这一段读好,我还要问一下,食马者是一副什么样的嘴脸?这么好的马就在面前,他为何还说“天下无马”?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体会来模仿一下“天下无马”这几个字的语调呢?或者是低沉的,或者是高昂的,总之,是瞧不起马、鄙视马的语气。它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没有同学来试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