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美点寻踪”在教学中有三种用法。
一是用于多角度的尽可能广泛地对课文整体进行的审美式阅读。此时是为了将学生引入课文,既从整体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比较细致的研读与发现,又为下一环节更加深入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是用于对课文局部(某一部分、某一片段或者某一精段)进行精细深入的审美式赏读。此时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文章的审美,就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发现能力与欣赏能力,并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之中获得美的享受。
三是用于对课文内容的“专题”式的阅读,如专门欣赏课文的语言之美,专门欣赏课文的描写之美,专门欣赏课文的情感表达之美,等等。此时的目的既是为了欣赏,也是为了探究,同时也为了提炼或者发现规律,同时让学生在某一方面得到比较强烈的审美感受。
以上三种基本的用法,不论取哪一种,都与教师阅读教材有关。凡肤浅的阅读,凡粗糙的阅读,凡表面的阅读,凡单一角度的阅读,教师都很难应对由于“美点寻踪”而形成的品位高雅的教学过程,更难说给学生以切实的指导了。从这个角度看,“美点寻踪”式的品读教学对于提高教师研读教材的水平,也是很有作用的。
从备课的要求来看,组织这样的教学,教师应该准备比较详细的教案,以增加自己的积累,提高与学生的课堂对话水平。
下面是笔者《云南的歌会》“精段品读”这一部分的教学详案,由此可见教师的精心备课。
师:下面来细细地欣赏“在昆明乡下”这一段。
主问题:请同学们对这一段文字进行“美点欣赏”。
欣赏方法:两人为一组进行讨论,说说你们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写得美的地方、写得生动的地方。
师:应该说,这一段的每个句子都写得好,关键在于我们的理解与欣赏。
例子: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这个句子写得好。“晨光熹微”写出了时间,“人家屋脊”写出了地方,“郭公郭公”写出了声音,“欢喜”和“坐”将鸟儿拟人化了。
(同学们活动,教师深入学生之中)
(同学们发言,教师相机点评)
(教师进行课中小结)
师:同学们欣赏了这段文字的很多美点,我们也好像进入了文章的美好意境之中。现在老师将同学们的发言概括一下,让我们再次地对这段文字进行赏析:
师:1.这段文字美在“有声有色”。花儿是那样美丽,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鸟儿是那样可爱,戴胜鸟叫个不停,云雀不住地唱歌,还有赶马女孩子的歌声在飘荡……
师:2.这段文字美在“点面结合”。写“各种山鸟呼朋唤侣”是略略的一笔,写戴胜鸟是简笔的勾勒,重点是写云雀,这是精致的描写,是工笔的描画。
师:3.这段文字美在“层次明晰”。老马在地上慢吞吞地行走,报春花在山坡上开放,戴胜鸟在晨光熹微中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而云雀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师:4.这段文字美在“详略有致”,写赶马女孩子唱着好听的歌是略,写美丽的景物是详。女孩子的歌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这就叫作烘托,景美人更美……
师:5.这段文字美在“烘云托月”,作者营造了一种天空大地融为一体,景在人身边人在图画中的美好氛围。文中让赶马女孩子在美丽的景色中唱歌,让小鸟的歌声和云雀的轻吟来应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声,这就是烘托……
师:6.这段文字美在“情境交融”,字里行间,洋溢着赞美和喜爱之情,歌声是美妙有情的、是悦耳好听的,还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山花的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戴胜鸟姿态美丽,云雀是最有意思的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