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换”也是改写
阅读教学中,常常用到“替换式改写”。
从其训练的深度与高度而言,用得好的“替换一处”,往往能够“牵动一篇”,这就是“动”一处而“动全身”的教学细节设计。
所谓“替换一处,牵动全篇”,就是让学生用自己写的句段“替换”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而为了写出新的句或段,学生需要再将课文好好地读,反复地读:如果不结合具体的语境,写出来的句段又有什么用呢?
这样的教学细节中,有学生的高强度的思维活动,有学生的高难度的读写活动;所以这是有效的、高效的读写活动。
请看课文《蚊子和狮子》: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请同学们用一个句子“替换”文中最后一句话: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只有再读课文,感受、品味“蚊子和狮子”故事的寓意,才可能有如下的“创作”成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而得意忘形,自鸣得意的后面也许是灾难。
这个故事给我们以这样的警示:有了小小的成绩之后,不要飘飘然,否则有可能撞到意想不到的致命的“网”上。
本文启示我们,世上万物,各有长处与短处。若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如果失去清醒的头脑,以自己的短处去较量别人的长处,就可能走向失败。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发挥自己的优势针对对方的劣势就可能取胜,忽视自己的劣势不避对方的优势就可能失败。
蚊子打败狮子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其中存在必然因素——蚊子有胆量,有智慧。蚊子落入蜘蛛网也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其中也有必然因素——蚊子的骄傲自满、得意忘形。这就是:智者胜,骄者败。
为了更好地表现这种教学细节那种令人惊叹的美,我在这里引用一篇做了删节处理后的课文: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1921年,碧波万顷的地中海。
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做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后,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深蓝色的海面上跃动着鳞片状耀眼的光斑。
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为什么叫地中海?”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饶有兴味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
拉曼告诉男孩儿:“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但不知为什么,在告别了那对母子之后,拉曼忽然对自己的解释产生了疑惑。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
拉曼回到印度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的。首先,他发现瑞利的解释实验证据不足,令人难以信服;接着,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终于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原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原理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海水看上去呈蓝色的原因,不是因为海水反射了天空的蓝色,而是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他发现的这种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30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那个有着无穷问题的男孩子的故事,在不断地提醒人们: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你“已知”的“未知”之中。
请注意课文中加粗了笔画的承上启下的那句话。
在我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次训练:
请阅读体味全文内容,用你写的句子替换文中的这个过渡句。
这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阅读分析活动。
下面是学生写作的句子之一:
也许他没有想到,这个小男孩的一个无意中的提问不仅震动了他的心灵,也在以后的科学界产生了一次“强震”。
将它放到原句的那个位置上,再结合上下文来读一读,就能感受到这样的写句活动是多么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