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就是“得法”的问题

这里说的就是“得法”的问题

什么是得法?就是要讲究教学的方法,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特色而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要讲究成熟的而不是幼稚的教学方法。

何谓不得法?就是不知道在不同的阶段内容中应当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不尊重课文的内容、氛围、情感等基本特点,想当然地率性而为。如教学鲁迅先生的《药》,让学生讨论如何表演用去了十几分钟,然后用课堂表演的方式让课堂充满快乐的笑声。

所以,得体与得法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课堂教学技巧的规范、纯正、雅致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避免教学手法幼稚、粗糙、俗套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充分的关注与思考。

年轻的发展中的语文教师越发要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如何做到“得体”的教学?

简单地说就是:要关注与尊重课文的文体特点,要注意感受与体味课文的情感氛围。

如何做到“得法”的教学?

简单地说就是:要注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要力求避免那些表面看起来好像有趣味、似乎还热闹的低幼手段。

下面试利用小说《社戏》中的一个段落来研究一下得体与得法地进行教学的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这是课文的第10段,写的是终于有了能够让“我们”去看戏的船,我们一起上船,然后飞一般地向赵庄前进了。

从“小说”教学的角度看,对这段文字的品读,可考虑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月下”二字在全文中的作用与意义。

2.“白篷的航船”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

3.“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写了阿发的出场,这有什么作用?

4.从全文看,这段文字与哪些地方相照应?

5.这段文字最后一句主要是景物的描写,这句话有哪几个方面的作用?

6.文中是怎样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

7.品析这段文字语言表达的妙处。

8.体会这段文字中写“速度”的美感与作用。

总的来说就是,引导学生品析这段文字在整篇小说中所产生的作用与表达效果。

从学生活动的方式来看,请同学们自读本段课文,从教师设计的微型话题中任选一个,联系全文进行思考。安排学生思考之前,教师先举例示范。

学生安静地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教师与学生对话,并做课堂学习小结:

这一段话:

美在对“心情”的直接抒写,美在用景物的描写衬托愉快的心情。

美在对孩子们“快速行动”的描写,与“找船”的过程形成美妙的节奏变化。

美在动词、色彩词的运用。

美在暗写了平桥村孩子的懂事。

美在再写双喜,并引出了阿发,为偷豆时阿发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美在景物描写的伏笔、照应、烘托作用。

抒写友谊,为月下航行与月下偷豆进行美妙的铺垫。

将少年朋友们巧妙地集聚到“航船”这个“场景”之上,表现了一群美好少年的形象。

…… ……

这可能就是“得体”的、“得法”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