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生动 情趣盎然
曾经听过三次《花的话》公开课,三位教师都设计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有一位教师还让孩子们戴上表示自己“身份”的花冠进行朗读,孩子们都很美丽,朗读非常投入。
类似于“角色朗读”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入“角色”,开展活动。所以,“情境教学”在大多数时候是将学生带入一种假设的时空之中,带入一种假设的真实生活之中;它要求设置一定的情境,渲染一定的氛围,让学生在看来优雅而又真切的氛围中进行灵动的、多种感官并用的语文学习活动。
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好方法;它表现出教师对文本的有个性的创造性的理解,也表现出教师艺术地设计教学的匠心与手法。
语文的阅读教学需要童趣,需要快乐,需要激动,需要跃跃欲试,需要神采飞扬,需要神思飞越,那种富有“情境”意味的教学设计往往在这些方面更有魅力,有了情境,就有了情趣。
情境教学设计的手法可以适当地运用在诗歌、戏剧、小说、童话、寓言、神话、故事、传说的教学之中。课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设计,从种类来看,形式不少,例如情节表演、配乐朗读、角色演读、身份假设、“场境”对话等等,但大体上不外乎两个类别,一类是用语言的描述来形成“情境”,一类是用实物的装饰来形成“情境”。
所谓“用语言的描述来形成‘情境’”,是用话语创设的纯粹的假设情境。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那树》中的一个训练设计就是,它用话语让学生从“一棵树”的角度来表达体验与感悟: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假如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地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
这是身份的假设。还有角色的假设,场景的假设,情节的假设,事件的假设,活动平台的假设,生活情景的假设,虚幻世界的假设,等等。
所谓“用实物的装饰来形成‘情境’”,是用简单的道具及一定的角色来设置一个可听或可见的情境。最简单的如《花的话》的花冠,《狼》的担子和刀,《纸船——寄母亲》的纸船等。在这个方面发展到最高层次的就是“课本剧”。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用语言的描述来形成“情境”,来组织富有情趣的课内活动。如:
情境假设:《走一步,再走一步》——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经历假设:《月亮上的足迹》——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舷窗,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请以此为触发点,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短文。
人物假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事件假设:《济南的冬天》——假设给一个从没有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些精彩的片段?
角色假设:《勇气》——试改用美国伞兵的口吻把这个故事讲述一遍,然后比较一下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些什么变化。
…… ……
但上述假设的都是片段式的情境,有情趣而又有艺术价值的设计应是全课教学情境的设计。如笔者一位弟子《山中访友》的情境教学的创意:
和朋友相识
和朋友谈心
和朋友道别
这个创意将课文内容拟人化了,让学生站到了文中“我”的位置上,可想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定是友好、是亲密、是和谐;这种阅读教学中的情趣远非一般的课文讲析所能比拟。
又如笔者对课文《七颗钻石》的情境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