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更高一点的“过渡”,是“课中小结”。也就是先“打住”,再“小结”,然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打住”,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调控手法。它指的是课堂教学在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中止这一学习任务,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向下一学习任务过渡。

人们很少将“课中小结”作为教学过渡的手段。也就是说,假设学生在某一个学习环节中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假设这个教学环节中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了,教师也只是简单地表示“过渡”,而不去对这一环节的学习活动进行小结。

其实,处于教学环节之中的“课中小结”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它鲜明地表示着一个教学步骤的收束,显示出明晰的教学思路。第二,它是对这个教学步骤中的学习内容进行理性的小结,这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教师对学生的集中指点、指导与指教,表现出教师足够的主导作用。第三,课堂教学中的两次或者三次教学小结,能够表现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能力特别是教师把握节奏的能力,并形成教学结构的“建筑之美”。

下面是笔者的“课中小结”例。

如,《鹤》第一个教学板块的课中小结。教师设计的活动是“扩写一个句子”,请同学们将“这是一篇写鹤的文章”进行“扩写”,意在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内容。

师:现在看看老师是怎么样扩写这个句子的。注意,刚才的方法实际上是对课文整体的内容进行概括,但是这种概括不一定是一个角度,它的角度非常丰富的。从课文层次来看,刚才这位同学就说了“壮丽、壮烈、壮美”;从构思和手法来看,这是一篇以鹤鹰之战为核心,以战前鹤群翔空的壮丽景观为铺垫,以救助伤鹤为深化的文章;再看语言和细节,这是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翔、搏击苍鹰、救护同伴等生动细节的文章;再看作者,这是一篇将“我”所见和“我”的情感抒发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文章;最后是内容和主题,这是一篇描绘鹤群在空中飞行的优美姿态、记录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的美文。概括文章的内容是多角度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它们都叫作整体地感受,请把这几个字记下来,咱们扩写这个句子的目的就是“整体地感受”。这个环节进行得很好。咱们再进行第二个环节的学习。

又如,《小石潭记》第二个教学环节的课中小结。这个环节的学习任务是“自由发现”。

师:老师讲讲自己的发现:

咱们看第1段的写法,它是移步换景,边走边发现,先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然后伐竹取道,然后见着小潭,然后见着千奇百怪的石头,然后看到美丽秀美的树、石岸。移步换景,有动有静;移步换景,动静结合。这个写法用得非常好。

第2段就不同了。第2段用了一个特写,集中笔力写小石潭水。写潭水,是一笔两用。为什么叫一笔两用呢?就是写的是鱼,表现的是水,既写了鱼,又写了水,所以是一笔两用。精彩得很啦。

第3段的写法又不同。它由近及远,留有悬念。“潭西南而望”,目力打开。然后看见“折蛇行,明灭可见”,远远望去不可知其源。那里又有什么样的神秘的地方呢?不知道。由近及远,让我们去想象。

第4段更漂亮,它是环视四周地写。语言标志是“四面竹树环合”,他在幽静幽僻的环境里面四处看了一下,“寂寥无人”,于是感到“悄怆幽邃,凄神寒骨”。

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由近及远,环视四周。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精妙的地方。他观察的角度不同,这么小的地方,作者的视角变化得这么丰富,是非常难得的。因此说它是精品,是经典。这就是老师的发现。

课中小结,是一种新颖的细节性的教学手法,是课文教学与学生实践活动“告一段落”之后由教师进行的简短“小结”。它有三个方面的作用:清晰地显现教学的步骤、层次;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顺势进行学习方法与知识学习的讲析。特别是利用“小结”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析,有很好的训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