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学用 求美务实

63 句式学用 求美务实

句式训练是阅读教学中一个有趣的话题。

日常课堂教学中很少涉及它,很少落实它。

但考试却是乐此不疲,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年年都考句式题。

2010年高考,不止一个地方考查句式写作,尽管变着花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写”。

看看安徽省的题:

某校开展“名著导读·我喜爱的作品”活动,三位同学交流了各自的看法。请仿照甲同学的表述,将乙、丙同学的发言补写完整。(5分)

甲同学说:我喜欢有丰富知识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

乙同学说:我喜欢有深刻思想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____________。

丙同学说:我喜欢有审美情趣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____________。

再看看湖北省的题:

欣赏漫画《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活方式)。请仿照画面二、三的文字,补写其余两处。要求:①紧扣画面内容;②写两个5字句;③句末押韵。(4分)

画面二:食物少煎烤 清蒸油烟少

画面三:住房环保型 节能灯照明

从高考试题的角度来看,它们都设计得比较幼稚,但却能够给我们以启示:句式学用,是读写能力的一个训练点。

所谓句式学用,就是学习课文或者选文中的句式,品味句子的表达作用或表达效果,并进行句式写作的基本功训练。

句式学用的过程一定是训练的过程;这种过程既求美又求实,学生既能得到表达能力的训练,又积累了美好的语言。

即使是对教师而言,也是这样。

我觉得,对句式的研究,是语文教师语言教学研究的最美好最实在的内容之一,充满文趣,充满雅趣。

下面是我曾经研究过的一种“句式”的细节,确实有些味道:

例句: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

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赏析:

请看上面第一个句子,它也可以这样进行表达:

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

这样的表达为什么不如原句那么富有韵味?

这是因为:第一,原句将“最使我难忘的”放在句子之首,不仅内容简洁,不仅富有悬念,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示突出,是为了表现出一种情与感的力度。第二,“最使我难忘的”后面有一个逗号,在这儿必须停顿,不仅表现了一种强调,而且表现出音节的响亮和音调的抑扬。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体味上面的第二、三、四句;而且可以发现,“最……的”可以形成一种表达规律。

教学中,句式训练的主要方法是读写结合,其教学设计常用的有三种形式:

一是就某一篇句式比较丰富的课文,进行比较专门的句式读写训练。

二是在日常教学中结合课文的阅读教学有机地进行句子读写训练。

三是在阶段性的复习课中进行“句式学用”专题训练。

请看一次比较专门的句式读写训练设计:

课文《论求知》(人教版原大纲教材),从议论文的要素来讲,没有明晰的论点、论据、论证;从课文的层次来讲,只能做大致上的划分;从课文的内容上来讲,论说的角度非常多。所以放弃从文体角度进行分析教学,“专攻”它最为突出的美点。

《论求知》最为突出的美点在于它的“三列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它的很多的句子,它的不少的段落,是由三个结构基本相同的并列成分构成。如: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成偏执的书呆子。

这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语言表达形式,它表现出一种力度,一种气势,读起来给人一种排比的美、角度的美和层进的美。《论求知》中的这种“句式”的例句,还可以找出不少,它们大多都具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如: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烦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

如此等等。

于是就在教学中设计了“背名言,学句式”的教学环节。

读背的时候书声琅琅,写作的时候一片寂静,交流的时候气氛活跃:

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健美;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自信和自豪;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

凭着健壮的体魄,你可以支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凭着旺盛的精力,你可以开垦出一片神奇的土地;凭着坚强的信念,你可以走出一条金色的大道。

人生的书,各有不同:有的光彩,有的苍白;有的壮丽,有的平庸;有的充实,有的单薄……

拥有诚实,就舍弃了虚伪;拥有充实,就舍弃了空虚;拥有踏实,就舍弃了浮躁。

再看中考、高考的句式考查,大多数都是针对着这样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