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引发谈话的由头。

用于阅读课堂教学的“话题”,其作用是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引出同学们内容广泛、形式自由、带有自己的创见、带有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特点的谈话;有了“话题”,就有了思考探究,有了课堂交流,有了课中对话,当然也就有了让学生真正占有课堂时间的保证。

“设置话题”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设计手法。话题式手法是进入新课程以后阅读教学的新手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能够鲜明生动地阐释课标中的一个基本理念——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课中“话题”最为显性的作用是“引发”——或者引导学生在谈话之前进行思考、提炼与整合,或者引导学生在准备谈话时理解、分析、研读或欣赏课文,或者引导学生在谈话的过程中调动积累、表述见解。“话题”,在阅读教学的某个步骤中一定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线索,能够比较好地形成课堂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能够比较切实地表现新课程的“对话”的理念,也能够表现出阅读个性化的特点。

课中“话题”最有力度的作用是“整合”——只要选择了“话题”,就必须有比较完整的表达。“话题”既牵动着对课文内容或整体或综合或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理解,又牵动着对所理解内容进行语言表达的推敲琢磨。学生此时的“再表达”不可能只是半句话、一句话,而是表达着理解、说明、论证、欣赏、感受的一段话或一“篇”话。由这种教学效果所显现出来的“意义”是让人十分欣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