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之四:让我们一起来评说作品
这个角度的教学活动,是激发同学们的评说热情。论题是:有人说,《斑羚飞渡》这篇小说是失败的创作,它表现的是人性中残忍的一面而不是羚羊们英勇自救的一面。猎人们这样长时间地看着羚羊们无辜牺牲而不愿意后退哪怕是一步。你认为对本文这样的批评是有道理的吗?
这次的教学活动,无疑是从更高层面上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如果取以上两到三种角度组织学生讨论,就教学设计而言,就是“整体反复,多角理解”。
可以从线条比较“细”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反复地整体地理解课文。
再以《斑羚飞渡》为例,如下角度的品析、品味都是可以实施的:
角度之一:说一说课文中的镰刀头羊
角度之二:品一品课文之中羊的叫声
角度之三:想一想羊儿们所说的话语
角度之四:画一画课文中的描写语句
角度之五:探一探课文中的表现手法
角度之六:论一论课文中的那道彩虹
角度之七:找一找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角度之八:欣赏本课课文的语言表现力
…… ……
以上每一个角度,都有牵动全文的力量。
如果取以上两到三种角度组织学生品析欣赏,就教学设计而言,也同样是运用了“整体反复,多角理解”的手法。
但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不可能总是以“粗线条”来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也不可能自始至终让学生在比较“细”的线条中游弋,艺术而科学的做法就是有层次地、有细节地引导学生研习课文。
我们应该“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反复地整体地理解课文。
以《斑羚飞渡》为例,可以规划一个这样的教学设计,其主体部分的教学内容为:
第一步:以“飞渡”为话题,结合课文内容说一段话,这段话中要求多次出现“飞渡”一词。
第二步:教师有重点地有逻辑联系地选取课文的精彩片段并指导学生朗读。
第三步:切入到课文描写“飞渡”的部分并组织话题讨论:这一部分是怎样从各个侧面来表现震撼人心的“斑羚飞渡”的?
第四步:转换话题,集中教学视点,欣赏课文中的镰刀头羊。
以上四步,各有不同的“表达目的”:
第一步,教学的指向明确,实际上是要求多角度地整体地概说课文内容。话题的设置紧扣“飞渡”,牵动着对课文各个角落的理解,学生的发言一定是角度丰富、内容丰满的。
第二步,表现出教师教材处理的艺术。朗读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的,是经过剪裁之后的课文“整体”、内容“整体”、情节“整体”。
第三步,切入到课文重点部分并进行有深度的阅读欣赏教学。话题只有一个,牵动的内容却是多侧面的与多角度的。教学进行到这里,内容已经非常细节化。
第四步,从内容、语言的教学中跳出来,转入到对“形象”的把握与欣赏。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它的形象、它的神态、它的声音、它的动作在故事中反复出现。欣赏镰刀头羊,不仅是小说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体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以上四步,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整体地处理的,角度是变化的,而且内容是层层深入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整体反复,多角理解”的设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