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救

一、急救

(一)溺水

溺水是指人体被水淹没时,由于呼吸道被水阻塞或产生喉头痉挛而引起的窒息和缺氧,严重者可因呼吸和心跳停止而死亡。

1.溺水的原因

一般常见原因有两种:第一种是游泳者初次下水不熟悉水性,比较紧张,慌乱中用鼻子呼吸,呛水而导致溺水,这种情况最常见。第二种是溺水者会游泳,但是由于抽筋、体力不支或者不了解水情等原因而溺水。

2.症状

溺水症状与溺水持续时间有关。溺水时间较短者,神志清醒,面色苍白,神情恐惧,皮肤轻度发绀,心跳及呼吸正常。溺水时间较长者,由于机体严重缺氧,会出现皮肤青紫、全身浮肿、两眼充血、口鼻充满泡沫、四肢冰凉、呼吸心跳停止和昏迷等现象。如果胃内进入大量的水,则表现为上腹膨胀,腹部隆起。

3.急救

(1)自救。

①首先应保持镇静,落水后千万不要手脚乱蹬拼命挣扎,要适度节省体力。

②除呼救外,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踢掉双鞋,然后放松肢体,当感觉肢体开始上浮时,尽可能地保持仰位,使头部后仰,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呼气要浅,吸气要深。

③当救助者出现时,落水者一定要听从救助者的指挥,让他带着你游上岸。否则不仅自己不能获救,反而会连累救助者。

(2)救助溺水者。

如果溺水者离岸边较近,救护人员可用竹竿、绳索、木板等让溺水者抓住后再将其拖上岸。若溺水者离岸边较远,会游泳的救护人员应迅速脱掉外衣并跳入水中,快速游到溺水者的背后抓住其头发或衣领,也可从腋下揽住其胸部,采取仰游姿势将其救出水面。万一被溺水者抓住不放,急救者可松开自己的手并与溺水者同时下沉即可摆脱困境。

把溺水者救上岸后,要立即清除其口鼻中的淤泥、杂草和呕吐物,佩戴假牙的要摘掉假牙,并松解衣领和腰带,使其呼吸道畅通。倒水操作有多种方法:一是急救者将溺水者扛在自己的肩上,抱住溺水者两腿快步走动迫使其吐水。二是急救者一腿跪地,让溺水者趴在自己的膝盖上,使其头部下垂,并压迫其背部使之吐水。三是让溺水者趴在地上,急救者用双手抱住溺水者的腹部向上提,使其腹部离开地面,并左右摇晃或上下运动使其吐水。小孩溺水的,可直接倒提溺水者的双脚促使他将腹中积水吐出。注意,给溺水者催吐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延误急救。进行催吐后,对于呼吸和心跳停止的溺水者,要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最常用的方法是口对口呼吸法,对牙关紧闭者,也可以采取口对鼻呼吸法。心肺复苏的急救不能轻易放弃,据报道,有人工呼吸坚持两小时后复苏的病例。如果溺水者昏迷,可刺激其人中、合谷、涌泉等穴位进行急救。

(二)中暑

中暑是指人体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或受到烈日暴晒所致的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

1.中暑的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1)先兆中暑症状: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并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2)轻症中暑症状:

先兆中暑症状继续加重,体温上升到38摄氏度以上,并且出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脱水(如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采用和先兆中暑相同的处理方式,数小时内可恢复。

(3)重症中暑症状:

顾名思义,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这类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

①热痉挛症状特点: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这类中暑发生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的痉挛症状。

②热衰竭症状特点:这种中暑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此时中暑者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③日射病症状特点:这类中暑的原因正像它的名字一样,是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症状。

④热射病症状:

人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之后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症状。

2.中暑的抢救

轻度中暑时,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到荫凉处休息,喝些凉开水,吃些人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一般情况下,很快就会恢复。对于高热的中暑者,应将其移到荫凉通风的地方,使其安静仰卧,头部垫高,松解衣服,用扇子扇风,额部做冷敷,用温水(水温可逐渐降低)或50%酒精(白酒也可以)擦身,给饮凉开水、冷茶、淡盐水或西瓜汁等。对伴有肌肉痉挛者,可服大量盐开水,用纱布蘸白酒或醋在抽筋处反复摩擦。对昏迷者,可针刺或用指掐点急救穴位,如人中、内关、涌泉等穴,在积极进行现场抢救的同时,还应迅速请医生来处理。

(三)出血的急救

出血是指血液从血管或心脏流至组织间隙、体腔内或体外的现象。成年人血量约占体重的8%,即4~5升,如出血量达到总血量的20%即0.8~1升时,会出现乏力、头晕、口渴、面色苍白、心跳加快、血压下降等全身不适症状。若出血量达到总血量的30%即1.2~1.5升时,可出现休克症状,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外伤出血是最需要急救的危重症之一。下面介绍几种止血的方法。

1.加压包扎止血法

该方法针对小的创口出血。需用生理盐水冲洗消毒患部,然后覆盖多层消毒纱布,用绷带扎紧包扎。注意:如果患处有较多毛发,在处理时应剪、剃去毛发。

2.屈肢加垫止血法

当前臂或小腿出血时,可在肘窝、膝窝内放以纱布垫、棉花团或毛巾、衣服等物品,屈曲关节,用三角巾作8字形固定。但骨折或关节脱位者不能使用。

3.橡皮止血带止血

常用的止血带是三尺左右长的橡皮管。当前臂或小腿出血时,止血方法是:掌心向上,止血带一端由一只手的虎口捏紧,另一只手将止血带缠绕肢体2圈,中、食两指将止血带的末端夹住,顺着肢体用力拉下,压住“余头”,以免滑脱。注意:使用止血带要加垫,不要直接扎在皮肤上。每隔45分钟放松止血带2~3分钟,松时慢慢用指压法代替。

4.指压止血法

用手指把出血部位近端的动脉血管压在骨骼上,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而达到止血目的。这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首选止血方法。止住血后,应根据具体情况换用其他有效的止血方法,如填塞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等。这种方法仅是一种临时的,用于动脉出血的止血方法,不宜持久采用。下面是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采用的不同的指压止血法。

(1)颞动脉止血法:

一手固定伤员头部,用另一手的拇指垂直压迫耳屏上方凹陷处,可感觉到动脉搏动,其余四指同时托住下颌;本法用于头部发际范围内及前额、颞部的出血。

(2)颌外动脉止血法:

一手固定伤员头部,用另一手的拇指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5厘米处,向下颌骨方向垂直压迫,其余四指托住下颌;本法用于颌部及面部的出血。

(3)锁骨下动脉止血法:

用拇指在锁骨上窝搏动处向下垂直压迫,其余四指固定肩部。本法用于肩部、眼窝或上肢出血。

(4)肱动脉止血法:

一手握住伤员伤肢的腕部,将上肢外展外旋,并屈肘抬高上肢;另一手的拇指在上臂肱二头肌内侧沟搏动处,向肱骨方向垂直压迫。本法用于手、前臂及上臂中或远端出血。

(5)股动脉止血法:

用两手的拇指重叠放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大腿根部搏动处,用力垂直向下压迫。本法用于大腿、小腿或足部的出血。

(6)足背动脉与胫后动脉止血法:

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足背中间近脚腕处(足背动脉),以及足跟内侧与内踝之间处(胫后动脉)。本法用于足部出血。

(7)指动脉止血法:

用一手的拇指与食指分别压迫指根部两侧,用于手指出血。

(四)关节脱位的急救

关节脱位又叫关节脱臼,指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关节,使骨的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骨的关节面失去部分正常的对合关系,称为半脱位。发生关节脱位后,患处肿胀,关节外部变形或出现剧烈疼痛,严重时可伴有血管、神经损伤。在日常生活或劳动、体育运动中,外伤或用力不当可造成关节脱位,以下颌、肩、肘、髋关节较多见。

外伤性关节脱位只有关节囊、韧带和肌腱等软组织撕裂或伴有骨折时方能发生,具有一般损伤的症状和脱位的特殊性表现。

1.一般症状

(1)疼痛明显,活动患肢时加重。

脱位的疼痛只在关节局部,开始时较轻,但在关节活动加强或负重时疼痛加剧,同时还有明显的压痛感。

(2)肿胀。

由于周围的软组织内血管撕裂出血和软组织损伤后出现炎症反应,在关节脱位后不久即出现显著肿胀现象。

(3)关节活动功能丧失。

由于关节正常结构被破坏,失去了枢纽作用,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严重损伤、疼痛和肌肉痉挛等使受伤关节失去了正常的活动功能。

2.特殊表现

(1)关节畸形。

关节脱位后,骨端关节面脱离了正常的位置,关节骨性标志的正常关系发生改变,破坏了肢体原来的轴线,与健侧对比不对称,出现畸形。

(2)弹性固定。

关节脱位后,未撕裂的肌肉和韧带可将脱位的肢体保持在特殊的位置,被动活动时有一种抵抗和弹性的感觉。

(3)关节盂空虚。

最初的关节盂空虚较易被触知,但肿胀严重时则难以触知。

3.关节脱位的急救治疗

关节脱位的紧急处理与骨折紧急处理基本相同,关键要注意正确的固定,即伤肢固定于脱位所形成的姿势,并尽快把伤员送至医院,争取及早复位。关节脱位的治疗以手法复位为主,时间越早越易复位,效果越好。手法复位的原则是使脱位的关节端按原来脱位的途径退回原位。对脱位患者应避免粗暴动作和反复复位,以免加重损伤;如果对解剖结构不熟悉,不可随意复位,以免引起血管或神经的更大损伤,可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复位不成功或无条件复位者,应将脱位的关节用绷带和夹板等固定于脱位所形成的位置,及时送医院处理。复位成功的标志是关节被动活动恢复正常,骨性标志复原,X光检查显示已复位。复位后将关节固定在稳定的位置上,固定期间要加强功能锻炼。

(五)骨折的急救

由于外力或病理因素使骨骼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称为骨折。因外力作用而发生骨折者,称为外伤性骨折;骨骼本身已有病变(如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经轻微外力作用而产生骨折者,称病理性骨折。绝大多数骨折是由外伤(或外力)造成的,但运动中骨折的发病率不是很高,约占整个运动损伤的1.5%。

1.骨折的征象

(1)疼痛。

发生骨折时,一般疼痛较轻,但随后因骨折断端刺激临近的肌肉、骨膜、神经等组织,疼痛加重。

(2)肿胀及皮下淤血。

骨折后局部及其附近软组织的血管破裂,发生局部出血和肿胀;若骨折处出血较多,血液通过撕裂的肌膜和深筋膜渗入皮下,形成青紫瘀斑;肿胀较重时,还可出现张力性水泡,儿童皮肤娇嫩,尤为多见。

(3)功能障碍。

骨折后伤肢骨骼失去杠杆和支架作用,疼痛较重,肌肉痉挛,软组织破坏,致使伤肢功能障碍或功能丧失。

(4)畸形。

完全骨折时,暴力作用和肌肉痉挛常使骨折断端移位,出现成角、侧方、旋转、分离和缩短等移位畸形。

(5)异常活动。

骨骼发生完全骨折后,在移动伤肢或动摇伤肢远端时,骨折处可出现异常活动和形态改变,如弯曲、扭转等。异常活动越明显,骨折端的移位程度越大,稳定性越差。

(6)骨擦音。

骨折时由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而产生的响声,可以听到或感觉到,是完全骨折的特有征象。

(7)压痛和叩痛。

骨折部有明显的压痛,或在骨折肢体的末端叩击时在骨折处发生疼痛。

(8)X光片。

骨折的确诊需借助X光片。通过X光片,可进一步了解骨折的情况。

2.骨折的急救原则

(1)防治休克。

严重骨折或有其他合并症状的伤员,易发生休克,急救时要注意预防休克,早期发现休克要及时处理。

(2)早期临时固定。

骨折临时固定非常重要,有止痛和减少骨折周围组织的损伤、预防因疼痛而引起晕厥的作用。疑有骨折的病人,应按骨折处理,尽量避免触动伤肢。如肿胀较重,可剪开衣裤,立即给予固定。固定材料可就地取材,夹板、木板、木棍、竹竿、扁担均可选用。如无恰当的固定物,若为下肢骨折可将伤肢和健肢缠在一起,以健肢支撑固定伤肢,上肢骨折可将伤肢绑缠在躯干上。未经制动固定的伤员,不可任意移动,在没有把握或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应禁止做任何试图复位的动作,以免伤员发生休克,增加伤员的痛苦。

(3)先止血再包扎固定。

伴有出血的伤员应先采用适当的止血方法进行止血,并按常规处理伤口后,再进行包扎固定。

(4)夹板不可直接接触皮肤。

在夹板的两端、骨突处及空隙处要用棉花或软布填上,避免产生压迫性损伤。

3.骨折固定的注意事项

(1)遇有呼吸、心跳停止者先行复苏措施,出血休克者先止血,病情有根本好转后再进行固定。

(2)固定时,对骨折后造成的畸形禁止整复,不能把骨折断端送回伤口内,只要适当固定即可。

(3)代用品的夹板要长于两头的关节并一起固定。夹板应光滑,夹板靠皮肤一面最好用软垫垫起并包裹两头。

(4)固定应牢固,不可过松或过紧。

(5)固定四肢时应尽可能暴露伤者的手指(足趾),以观察有无指(趾)尖发紫、肿胀、疼痛、血循环障碍等,如发现指(趾)端苍白、发麻、发凉、疼痛或呈青紫色时,应立即解开夹板,重新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