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应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一)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有部分学生忽视了体质的增强、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重要性,进而影响了个体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的提升。然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智力,同时也需要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身体素质,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增强学生体质,同时也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改革教学方法
在学校体育的教学方法手段上,从过去的教师单纯“教”“灌”为主的方法体系与观念,转向在教师指导、启发下的教法和学生“学为主”的学习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把“学导式”体育、“发现式”体育、愉快体育、终身体育等教育思想和方法手段引入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同时,保证课堂内容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基础和发展需要,增强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评价自己。
(三)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在体育运动中,以健康稳定的情绪,唤起学生的进取、贡献的奋发精神;在克服困难与障碍中锻炼意志。例如: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运动知识和技能,逐渐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提高;采用专门的意志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有计划地安排心理训练和意志训练的专门性练习。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主要是课堂教学,没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培养不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首先,体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强壮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各级师范体育院系提高办学质量,依据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大量基础厚、适应广、素质高的复合型师资。其次,体育教师要有进取意识,加强自学,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可行性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再次,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机会,多听些教学技能好的教师的课例,互相间进行教学观摩讨论分析,在相互交流与学习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