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洋务运动的学校体育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近代历史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入侵,广大中国人民为反对侵略,反对封建统治,不断起义,使清王朝内外交困,面临灭亡,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推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洋务运动,提倡“办洋务”“兴西学”。在教育方面,他们主张创办西方式的新式学堂,包括军事学堂。并把西方体育引进到这些学堂中,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等。并在学校中开展了以西方近代体育为主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打破了我国两千多年来没有学校体育的状态,这标志着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的诞生。虽然,当时洋务派办的西方式学堂极少,但对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维新运动的学校体育
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积极提倡西学,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教育等知识;认为各级各类学校都应重视儿童少年的身体养护,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公开提出在学校必须德、智、体三者并重,强调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改良派的体育思想与主张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维新运动中建立的大量公立学堂得以继续存在,还开设了大量的私立学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清政府迫于多方的压力,不得不进行教育改革,推行新教育。1903年,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阶级权益,进行了系列改革,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小学堂每周3学时,中学堂每周2学时,高等学堂每周3学时。新学制的实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但是,由于新学制基本上仿效和抄袭日本的学制,受到日本军国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课的内容基本上以兵式体操为主,教学形式呆板、枯燥,也不符合青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三)教会和基督教青年会的学校体育
19世纪后半叶,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开展传教活动,同时,大力开办教会学校。教会学校一般在课外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如1884年,美以美会在江苏镇江设立的女子学校的《校规》规定,“学校在上课休息时间中可使用已备好的器具各自进行游戏”。教会设立相当于高等学校的书院,一般在课外开展田径、球类等活动。如北京的汇文书院,1895年就有棒球队,1901年有足球队。1907年,汇文书院和通州协和书院开始举行两校之间的棒球和足球比赛。1904—1908年,圣约翰大学和英华书院、东吴大学等教会学校组织起大学体育联合会,每年举行田径运动会。教会学校经常开展校际球类比赛,主要是足球、棒球、网球、篮球、排球等。教会学校是田径、球类运动传入我国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学校体育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基督教青年会是起源于英国的一个基督教组织,它的宗旨是所谓“发扬基督精神,团结青年,养成完全人格,建设完美社会”,一般都是通过文化、教育、体育活动等方式宣传基督教。中国最早的基督教青年会是在1885年成立于福州的英华书院。基督教青年会主要在中国的各大城市组织活动,很重视体育活动,组织设有体育部。他们从美国带来了大量的近代体育项目。例如,篮球就是基督教青年会在1898年由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引入我国的。
(四)辛亥革命后的学校体育
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民国政府对学校教育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主张用军事训练的手段代替体育,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可以上战场的高素质的新国民,实现全民皆兵,以抵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民族主义体育思想在体育救国呼声中兴起,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学校体育的规则有了一定作用,但由于体育在学校仍不受重视,教学内容仍沿袭以兵操为主的体操课。同时,受到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的影响,许多学校在课外活动开展以球类和田径为主的竞赛,活动形式活泼、愉快、机智,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由于课内和课外教学内容明显脱节,形成了学校体育的“双轨现象”,这种现象直至1922年学制改革后才逐渐消除。
(五)“五四运动”后的学校体育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在这场运动的推动下,欧洲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自然主义思想传入我国,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学校体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空前活跃。用先进、科学的观点论述体育的思想也陆续出现。其中最杰出、最具代表性的论述体育的理论文献,即为毛泽东同志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这篇文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我国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的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并对体育的意义、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强调了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这对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也极具代表性。
1922年,《壬戌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军国主义教育在我国的没落。《壬戌学制》是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参照美国“六三三制”的形式并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制定的,它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成果。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废除了原来的兵式体操,改为以球类、田径、游泳、普通体操等近代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并纳入了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的重大改革,对体育教学规律和方法的探索及研究也受到了体育教师的重视。当时较为流行的即为“三段教学法”“单元教学法”“分类教学法”等。这些方法虽然只是部分教师的初步尝试,其中还有不少缺点,但毕竟对学校体育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个时期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及校内外运动竞赛比过去更加活跃,同时女子体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并逐步开始重视对体育师资的培养。当时最为典型的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这两所学校在培养体育师资方面比过去有很大改进,从而使我国对体育师资的培养逐步完善和走上正轨。
(六)两种政权与发展很不平衡的学校体育
1927年,在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政府一度为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成立了学校体育的领导机构,先后颁布了不少学校体育法令,并在此基础上于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与此同时,教育部还聘请国内外一部分体育专家,编写了各种体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培养了大批体育师资。这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学校体育不被重视,所制定的一些体育法令和措施并没有得到贯彻和实施,学校体育经费严重缺乏。运动场地、器材设备简陋不堪,体育课被视为“小四门”可有可无;课上“放羊式”现象普遍存在,课外只注重训练少数选手去参赛,从而使学校体育发展缓慢,学生健康状况极差。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也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开展。在苏区和解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并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运动竞赛和运动会。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广大师生想方设法,因陋就简,土法自制,缓解了场地器材的不足,使根据地的体育活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1941年创建的延安大学体育系,为解放区培养了一批体育干部和师资,使革命根据地的学校体育有了很大发展,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体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