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文化的现代化
任何体育的现代化都是在世界体育文化现代化规律指导下的综合和动态过程,而中国体育的现代化至少需要把握下述三方面内容,也即体育文化现代化的三条途径:首先,中国传统体育应该顺应“世界体育一体化”体育文化发展趋势,克服单项发展,发挥传统体育优势,充分考虑我国国情,趋同、融合发展传统体育。其次,应向世界进发,走国际化的道路。在传统体育中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动项目进入奥运会,并利用竞赛推动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最后,必须在挖掘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性的基础上对传统体育的发展趋势进行定位。这些过程不是单一的,也不会有严格的先后顺序,而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过程,中国体育的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完善和成熟。
对外来体育文化的吸收。吸收的外来体育是否有生命力,取决于能否与本民族的实际相结合。在吸收外来体育时,应当科学地选择那些体育中的精华,选择那些适合于我国国情的体育,并将外来体育与本国实践结合,实现两者的融合,创造中华民族的新体育。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和社会风土习俗差异较大,社会经济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引进外来体育时,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吸收,而不是盲目学习。
对现代体育文化精神的把握。首先,应认识和解决中国体育改革面临的若干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体育改革战略目标的不明确所造成的多元功利倾向。其次,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遵从体育文化的相关规律,对旧模式社会主义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西方现代体育文化进行鉴别选择,集其精华于一体,形成完美精粹的新型体育文化。再次,在理论上明确体育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市场经济需要体育文化,市场经济与体育文化的共同点为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投入产出的效益原则、公平有序的守法原则。最后,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体育属于精神生产范畴,发展体育文化业应尊重体育生产的自身规律,以市场为优势,不断提高体育文化产品质量,加快先进文化传播,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激发群众的体育消费欲望,实现体育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我国当前正努力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种战略转型其实是积极同国际主流文化接轨,在具体实践上表现为:一方面,将逐步实现群众体育的主流地位。我国的体育发展历程表明,过去极少数竞技体育群体只是体育运动群体的小部分,是体育群体的非主流文化,真正的主流文化是广泛的大众都参与的体育运动,使运动成为每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使其由点向面移动,由运动的“树叶”向运动的“森林”发展。另一方面,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将成为体育文化主流。体育强国的经验表明,发展、普及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能在职业体育和重大国际赛事中获得好成绩。当前,从篮球、网球的领军人物姚明、李娜的出现以及我国近年来参加并举办奥运会取得的辉煌战绩来看,我国同国际体育文化接轨的成果初步显现,这一局面的改观也将成为我国体育战略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在新时期的体育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其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类的身体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