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武术的发展状况
(一)先秦时期的格斗技能
早在商周时期,古代“六艺”中的射、御被列入先秦时期的教育内容,射、御是战车的基本作战技能,说明当时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对格斗技能的训练。这一时期特别重视射术与礼仪的结合,并形成了射礼。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
我们认为,武术是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形成了自身文化体系的格斗技能,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的格斗技能不能称为武术?普遍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期,是武术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为武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得到了发展,战争的频发,金属也广泛使用;另一方面,诸子百家兴盛,文化大繁荣,武术理论体系得以发展,《庄子》中有专叙斗剑的篇章,说明了当时斗剑的风气。
(三)秦、汉时期的武术
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国家,一方面,为统一全国,严格训练士兵,提高士兵战斗力,武器装备也得以改进,军队中广泛使用不同战阵的兵器,武术活动中军队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秦王朝为巩固统治,“收天下之兵器,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严禁民间习武,民间习武活动受到影响。
汉与匈奴的战事,对当时武术活动的影响比较深刻。汉武帝实施“胡服骑射”的政策,汉军由主要的车骑阵法向骑兵为主变化,武术内容也由此发生了重要变化。如剑逐渐被环柄长刀、长矛等适宜骑兵使用的兵器替代,射艺在军队中的地位得以加强。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
这一时期,社会相对比较动荡,地方割据成风,民族战争、阶级战争比较频繁,战事成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各民族、各阶级都非常重视武术的训练,同时,民族的迁徙与融合,促进武术的发展与流传。
(五)唐、宋、元时期的武术
唐、宋、元时期,虽然有朝代更迭,但是,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特别是唐代,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为武术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唐代始设武举制,开创了“以武入仕”的道路,利用武考选拔军事人才。
宋、元时期民间习武比较盛行,主要以民间结社组织进行练武活动,武术表演得到相当的发展,还出现了以习武卖艺的民间艺人。
(六)明、清时期的武术
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学术界认为明、清时期是我国武术集大成时期,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武术派系大量出现,流派林立,一些优秀拳种发端于此时期;技术体系得以完善,在技法、战术、训练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武学大家。
(七)民国时期的武术
民国时期,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武术并未因此低沉发展,反而使其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征。如马良的“新武术”打破了旧武术中的门户之见;数届武术比赛的举办,加速了武术向竞技化方向的发展;武术社团组织不断壮大并远传海外,体现了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总而言之,在这一时期,中国武术在总体上得到了长足发展。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武术运动的发展。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第一个大型体育赛事——民族形式的体育表演与竞赛大会,武术是这届体育赛事的主要内容。1958年我国颁布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从此,几乎每年都要举行全国性的武术比赛。
1967—1977年间,我国的武术受到了冲击,武术活动基本被中止。1977年后,我国才继续举办全国性的武术比赛。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起,武术成为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1991年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以后每四年举行一次。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开始,武术成为全运会的唯一非奥运项目。2008年北京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上,武术被列入表演项目。
1989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散手擂台赛,同时实施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散打运动对外交流频繁,曾进行了中美、中日、中俄、中泰武术对抗赛,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武术散打商业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