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体育文化产生和依存的社会环境不同。中国传统体育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是在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农业社会形成了相应的封建社会政治条件,专制、集权以及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文化伦常,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体系。因此,不热衷于冒险、冲突和对抗的竞争活动,武术修身、气功、太极等体育形式得到强化。西方体育以工业文明为依托,西方较短的历史传统,刺激了自由、平等、民主、竞争观念的产生。工业革命后,能调节快节奏的体育活动方式迅速发展起来,这种体育具有世界性、竞争性、科学性和商品性等特色。与中国农业型体育文化相比,在价值观念、理论认识、运动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西方体育思想基础不同。中国传统体育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作指导,强调整体。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华民族的体育观念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以内达外,追求内在超越的精神理念,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体育理念,鼓吹养生之道,其典型代表产物有气功、导引术、养生术等。另一方面,伦理道德观压制了个人外在超越和公平公正意识的竞技体育的发展。西方体育文化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注重分解,以身为本。西方古典文化影响下的西方体育理念大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竞争是西方体育的灵魂,在竞争中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外在超越的个人价值实现。第二,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西方体育理念中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比较强。第三,西方体育充满对健美人体的崇拜和对力量的赞美,在运动中力求透射出雄劲的阳刚之气,注重竞技能力的培养,追求肌肉强化,多讲究动作的自然性,尽量要求动作的舒展,并强调要用大肌肉群参与动作的完成。
中西方体育价值观不同。中西方在对体育与人的价值上强调点和侧重点不同,中方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西方更注重体育对人体的塑造和培养。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不同。
中西方对体育活动方式、手段的认识不同,中方重“养”,西方体育强调运动和肌肉健美。
中西方对待竞技的态度和胜负观不同。中国体育强调不借助外力之功,而是通过自娱性活动,通过较心较智、较人格的高度、较修养的高低达到价值实现,而胜负是无足轻重的。西方体育则提倡竞争,提倡超越对手,超越自然,胜者被视为偶像、英雄。在他们看来,竞技场上的结果、成绩、名次直接影响到做人的价值以及人本身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