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太极拳运动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太极拳运动

太极拳主要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武当、赵堡太极拳等流派,不同流派太极拳风格各异。目前,武术界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将我国太极拳分为五大流派。

(一)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主要流传于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太极拳闻名天下。据考究为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意蕴深刻,内涵丰富,其他几大太极流派的创立都与陈式太极拳有关。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有发劲动作且着重缠丝劲和弹性劲的锻炼,具有较强的技击性。

(二)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主要流传于河北,据历史考证,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师于河南焦作陈家沟陈长兴(陈式太极拳传人),习练陈式太极拳,后返乡传授拳术,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它的特点是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

(三)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主要流传于北京。满族人全佑,师从杨露禅、杨健侯父子,其子改汉姓吴,名鉴泉,吴鉴泉后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立了吴式太极拳。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势小巧灵活细腻,拳架由开展到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

(四)武式太极拳

主要流传于河北,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师从杨露禅学习太极拳,后创立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分清虚实。胸、腹部的进退转换始终保持中正,完全是用内劲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移”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

(五)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主要流传于河北保定,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酷爱武术,先学形意拳,后学八卦掌,后师从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遂创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并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故称开合活步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