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四、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一)体育锻炼对提高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锻炼是改善心理环境、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表明,有氧练习和力量、灵敏性练习均可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和长期进行渐进性放松练习均可降低人的焦虑水平。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发泄口,将各种烦恼、焦虑、不安等应激情绪发泄出去,从而使心理得到平衡,有利于增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的冲动、烦闷和单调,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磨炼人的性格和意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地放松人们紧张的精神状态,消除沮丧和失望情绪,这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

体育锻炼是一种低消费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它对人们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表现在:改善情绪状态。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们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控制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坚强意志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活动,是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强意志、获得奋发进取精神的有效手段。通过体育竞赛使学生增强自信,自我激励,争取不断地超越他人、超越自我,获得奋进向上的积极情绪体验。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它可以增强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培养不屈不挠的良好意志品质;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的形成。体育锻炼能够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降低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的程度,从而形成健康心理,增进健康。

(二)体育活动产生良好心理效应的影响因素

1.锻炼的心理意识

参与体育锻炼有主动和被动两种参与方式。若是被动参与,自己并没有锻炼的意识和兴趣,将不能很好地达到锻炼的效果,抵触心理对心理健康还会带来不良影响。积极主动地参与,有自己锻炼的目的,如获得健康、塑造体形、放松心情等,有了锻炼的目标,也能更好地获得想要的锻炼效果。锻炼的意识和目的越深刻,产生的心理效果也就越好。

2.体育锻炼的强度

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而过度运动和身心的耗竭将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当情境对训练者提出过高的要求,而且超出训练者所能达到的标准时,就会出现过度疲劳,从而导致运动者的身心耗竭,使运动者身体机能下降,心理上也会出现压抑、疲劳、焦虑、易怒、情绪不稳、精力不集中等症状。所以体育锻炼的强度对于锻炼者来说很重要,要想达到健康的目的就要把握好运动的强度。

3.运动愉快感

喜爱运动并从中获得乐趣,可以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运动愉快感是在运动中瞬间体验到的一种愉快感,通常是不可预料地突然出现。调查表明,由于缺乏运动愉快感,多于50%的人在获得理想的健康效果之前就放弃了运动。因此,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要结合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使其成为一种稳定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

4.运动环境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运动中的环境影响着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运动中的社会环境有体育锻炼的指导者、同伴、家长和观众等。在锻炼中有固定的伙伴,得到同伴的支持与认可可以获得良好的心理效果。体育活动时的自然环境包括阳光、空气和水。清新的空气能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也会使运动者产生愉快的心情,达到锻炼的目的,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