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历史的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的民族体育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结晶,凝聚了民族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民族性格以及宗教、儒学等因素,是各民族研究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见证。学术界关于民族传统体育起源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一)神灵崇拜与原始宗教信仰的需要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古代人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的恩赐,面对威力巨大的自然灾害以及一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原始人认为存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是神在主宰世界,因此产生了对神灵的崇拜。在相当多的宗教仪式中,“手舞足蹈”的身体活动,成为人与神沟通的方式,这些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方式的祭祀仪式就是早期的体育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早期的传统体育转化为各民族民俗活动之后,参与者追求身心的健康和娱乐、追求自我发展的体育价值特征逐渐得以彰显。

(二)经济活动的需要

我国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他们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既是各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分的一部分。在自然经济时代,“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状况使得居住地之间交通不便,人们一般只在节日里相聚。许多传统的节庆集信仰、经济、社交、娱乐等多功能于一身,也是商人们难得的交易时节,有些体育活动及其节庆本身就是商人们出于商业活动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为了增加节庆的欢乐气氛,一些娱乐与竞技活动在节庆活动中应运而生,如现代毽球娱乐就是广州商人为招徕客人在商埠进行踢毽活动而逐渐演变而来的。

(三)民族体育源于生产、生活和军事训练

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逐步将生产、生活中的身体活动形式,加工改造为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京族人民在拉网捕鱼之余,运用晾晒渔网的竹竿,跳起欢快的竹竿舞;广西都安一带的瑶族民众,模仿牛打架而创造了顶牛这项民间体育,模仿采桐果发明了喇叭球;水族人民则模仿采桐果发明了桐子镖这一体育项目;湘西土家族民众将平日里踩高跷加工改造成高脚马竞速。

古代的军事活动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源头之一。体育活动与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活动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就是身体活动,古代人将军事活动中的身体活动运用于生活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体育活动。如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木板鞋;戚家拳就是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创,为了提高士兵的战斗力,他将战斗中的一些动作加工改造,用以训练士兵,久而久之,形成了系统的训练方法,命名为戚家拳。

(四)种族繁衍的需要

中国有句俗语:“食色,性也。”得到食物和异性,是人的基本需求。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社会,性爱和觅食都是生活之大事;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解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二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族的繁衍,使得人类得以延续。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在其《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中阐述了性选择斗争对人类进化的意义。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与青年男女的婚恋有关。如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和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族)的“追姑娘”活动最初都源于此需要:未婚青年男女骑着骏马三五成群,在体育游戏中寻找心仪的意中人。壮族的抛绣球则是由壮族青年男女在歌圩上挑选意中人活动演变而来的。

这种体育活动中的婚恋习俗的缘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环境恶劣的地区,资源匮乏与生存需要之间的矛盾导致居住分散,在居住分散而又相对闭塞的环境中,体育活动为青年男女聚集交流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分布在恶劣自然环境中的少数民族的择偶观念便是注重男子强壮的身体和劳动能力,体育活动无疑为男子汉们展示“肌肉”提供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