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一)历史性与传承性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体育的萌芽。西周时,“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已成为学校传授的内容,其中,“射、御”就是传统体育形式,当时,被当作一种技艺在学校中进行传授,说明了它们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春秋时代,投壶、围棋、象棋等项目相继出现。唐代,蹴鞠即马球运动是最为流行的一项运动。宋代蹴鞠相当流行,不管是民间还是宫廷,宋人喜爱蹴鞠,宋人高俅因善蹴鞠而官至衙内。
1987年原国家民委组织部分体育、民族专家历时四年收集了包括智力性游戏在内的共近千项民族体育项目,经调查,这些项目都具有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历经历史的洗礼,流传至今。
(二)民族性与宗教性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体育文化。由于不同民族居住地域、生产活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社会规范、价值取向、社会组织等不同,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也表现出文化的多元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无论是哪个民族,所创造的体育都受所处条件的影响,从其思想内涵到表现形式都呈现显著的民族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性。从北方草原的赛马到水乡江南的龙舟竞渡,从西部戈壁的锅庄舞到东部沿海的养生汤,无不体现了我国不同民族间风格各异的民族传统体育,纵观这些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在历史长河中,由于历史、宗教、语言、经济、心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各个民族的体育,其民族特点十分显著。
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受到宗教观念的影响,有些项目甚至直接来源于宗教仪式。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相当肤浅,面对自然灾害和一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企图通过一些仪式讨好神灵,达到“人与神”的和谐,一些宗教仪式应运而生,成为人与神沟通的平台,身体活动往往是宗教仪式中重要的内容,成为人向神献媚的方式,久而久之,这些身体活动逐渐演变成体育活动。相传纳西族的东巴跳、苗族的爬坡杆、黎族的跳竹竿、壮族的蚂拐舞、土家族的摆手舞、回族的拳术、瑶族的长鼓舞、彝族的打磨秋等项目均来源于宗教活动,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三)生产、生活性与教育性
我国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口传身教生产生活技能成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性,一方面,体现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技术的传授。人类早期的目标,就是求食图存,在思考如何高效率地采集食物的过程中,原始教育活动应运而生,原始先民在空闲时间将在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一部分技能就是原始体育的雏形。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性。我国早期社会教育水平低下,教育普及率低,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民间文化往往依靠民间社会活动传承,身体活动就成了这种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和平台。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与主体民族的环境有关,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就直接来源于生产、生活之中,具有浓郁的生产、生活性,形式、内涵非常接近生产、生活。
(四)文化的融合性与多样性
我国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56朵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目前,我国已整理出的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有一千多项,打陀螺、抖空竹、老鹰抓小鸡、舞龙、舞狮、跳格子、“打懒老婆”、赛马、跳竹竿,这些耳熟能详的传统体育项目,体现了从南方壮族到北方蒙古族,从人口占90%以上的汉族到只有3万人的京族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上,还体现出文化内涵的多样性,每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反映的是主体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规范以及民族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蕴丰富。
我国体育文化因环境等因素的多样化而呈现丰富的多元状态。然而,历史文明的进程,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我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日益增加,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的交流也不例外。我国许多不同民族拥有相同的传统体育项目,虽然,部分同一传统体育项目在不同民族间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龙舟、舞龙、舞狮、打陀螺、过家家、老鹰抓小鸡等,但是在运动形式等方面也无不打下了同源性的烙印。正如学者吉成名所说的,崇龙本来是汉族的民间信仰习俗,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崇龙习俗。
(五)地域性与季节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说明了不同地域形成的文化习俗也不尽相同。我国地域辽阔,形成了不同的地理特征,东部一泻平原,水资源丰富;西部戈壁荒漠,雨水稀少;北方茫茫草原一望无际;南方山清水秀,丘陵纵横。不同的居住环境、气候特征所导致的不同的生产活动,培育了不同的民族习俗、不同的民族性格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审美情趣等,从而创造了多姿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江南水乡的竞渡、北国黑土地的冰嬉、大漠的赛驼、草原的赛马、丛林的射弩等,无不保留着不同地理条件下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烙印。即使是同一项目,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比如,南方壮族的赛矮马、苗族的赛马,让我们感受到南方山区的温柔细腻;而北方茫茫草原上的赛马,却让我们见识了北方草原的广袤无垠;同样是龙舟,八百里水乡洞庭湖气势磅礴的龙舟赛上的龙舟,与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海上龙舟,这两者带给我们的是迥然各异的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是农耕文明的“遗物”,民族传统体育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春种、夏锄、秋收、冬藏是当地人们的生活节奏,从而使他们的文化生活习俗都与一定的季节有关。许多民族体育活动往往源于某一农时节令,并在该节令中开展。如壮族农历二月初八的“龙抬头”节,预示雨季来临,万物始发,这一天,壮族小伙子就要在抢花炮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身手,抢到花炮者寓意这一年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又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赶秋节、蒙古族的那达慕、高山族的丰年祭等活动,都有民俗民节和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呈现出鲜明的季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