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竹竿概述
2025年10月13日
第一节 跳竹竿概述
竹竿舞也叫跳竹竿,是佤族、黎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黎语意为“跳柴”,跳竹竿起源于海南省黎族、苗族自治州内和广西防城港市的“京族三岛”上,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跳竹竿因趣味性、娱乐性强,动作技术简单易学而得到广泛的推广。据传,南方沿海生活的以渔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在余暇时间,在海滩边、丛林中敲击抬网、晒网的竹竿,来共庆丰收。后来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将这一娱乐活动进行丰富发展,形成了竹竿有节律地敲击,表演者在竹竿间隙随敲击竹竿的节拍载歌载舞的一种娱乐性较强的活动。在海南省和我区的沿海地区,每当节日时,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盛装,在村寨的场地上举行跳竹竿活动,欢庆丰收或迎接远方的来客,随着铿锵有力、欢快奔放的节奏,人们在竹竿上表演各种动作,有的踩着高跷,有的穿着木鞋,也有多人同穿一双木鞋做出各种表达情感的动作,或者手持红绸,头戴彩帽翻跟斗等高难动作。
一套竹竿由两条粗竿和多条小竿组成,粗竿需4~6米长,小竿需6~8条,3~5米长。有时为了表演,还需要木板鞋、高跷、越南帽、扇等,用于跳竹竿中不同的动作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