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制订

二、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制订

(一)学校体育目标的概述

目标是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它是人们通过努力,在一定时期内期望达到的预期结果。目标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它通过对活动的各方面的控制和调节,使活动维持其稳定的方向,成为具体行动的向导。同时,目标又具有激励作用,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目标一旦确定则不能轻易变动,但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又可进行调整。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在学校这一特殊的空间范围体育应达到的期望要求、结果和标准。它集中体现了人们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编制、体育教学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训练开展中的体育价值的理解,是学校体育目的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化。它是学校体育决策和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校体育工作应达到的结果。

学校体育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结构。从学校体育过程的特点来看,它可分为条件目标、过程目标和效果目标。条件目标是指为实施学校体育所必备的主、客观条件,包括体育见识的数量和质量、场地、器材、设备、体育经费、学生的体质条件等。过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阶段里,学校体育实施的经过或发展的经历,主要包括工作计划、组织管理、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卫生保健措施以及教师的培训等。效果目标是指实施学校体育的最终效果,包括学生体质的水平,学生的教育、教养、发展水平,体育能力水平,体育人才质量,科研成果等。以上三个目标都可以采取相应的检测手段来进行评价,通过不断评价,使学校体育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并为下一阶段目标的制订和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基础。

学校体育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在学校体育的总目标下,根据各项工作的特点,可以分解成下一层次的目标,如学前教育阶段的体育目标、初等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目标、中等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目标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目标等,每一阶段又包括如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课外体育锻炼目标、课余体育训练目标、课余体育竞赛目标、体育科学研究目标、学校体育管理目标等。以上目标还可以分解成下一层次的具体目标。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构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服务。

(二)制订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因素

学校体育目标能否在学校体育中起到核心的指导作用,关键在于学校体育目标对外界的敏感性与开放性,即学校体育目标能否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学科本身的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制订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学生的需要

学生是体育施教的对象,是体育学习的主体,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性与作用,学校体育将无从谈起。因而,在制订学校体育目标时,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这个主体的特点与需要。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够学习什么,达到什么水平。

从内容上看,学生的需要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两方面的需要是相辅相成的,因而我们在制订体育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两种需要之间的关系。在确定体育目标时,应充分考虑某一学段的学生能够学习什么,需要学习什么,以及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时间上看,学生的需要既包括学生当前的需要,又包括学生长久的需要。仅满足学生当前的需要,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但不一定能保证为学生走上社会提供良好的准备;仅满足长久的需要,又容易将成人化的体育内容强加给学生,使体育学习成为一种外在的过程。

从学习的性质上看,学生的需要既包括学生的天赋,又包括学生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自觉性。因而,在制订学校体育目标时,要先以学生的自发需要为基础,利用这种需要来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然后,要了解作为学校体育特定对象的特定的学生的特定情况,将学生的情况与理想加以比较,确定其中的差距,发现体育的需要,从而揭示出学校体育的目标。

2.社会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学校体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与德育、智育密切配合,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振兴中华民族作出贡献。这是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最基本依据。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随社会存在与发展,总是为一定的社会需要服务。首先,从整体的社会需要角度看,可分为:社会的现实需要与未来需要。其次,从时空的需要角度看,分为:家庭的、社区的、民族的、国家的需要。最后,从学校体育的施教对象的特性来看,学校体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今天,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的明天。从这一意义上讲,学校体育既要适应当前的现实,又应超越社会的现实,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只有在现实与未来、个人与国家、适应与改造之间找到切入点和结合点,学校体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3.体育学科的功能

学校体育目标确定了体育的价值、定位及其内容和基本架构。学校体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和运动教育,强调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及行为等。学校体育的主要手段,是体能的练习、运动技能的学习及参与运动的行为。

体育学科是学校体育知识最主要的源泉,体育学科的功能是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依据。所谓体育学科的功能是指体育与人的个体、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特殊的社会作用与效能。一般认为体育学科具有以下功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智育活动效能;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传承与发展体育文化。如果学校体育本身没有这样的功能,则学校体育目标的制订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另外,国家对学校体育提供的条件、师资数量与质量、场地、器材设备、教学时数、地区气候特点、经费等客观条件的保证,也是制订学校体育目标必须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