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奥运会
从古代奥运会的消失到现代奥运会的复兴,又经历了1 500余年。
15世纪的文艺复兴使得许多欧洲人开始重新赞扬奥林匹克精神。意大利的马泰奥·帕尔米里亚在1450年提出,要提倡奥运会的和平与友谊的精神;德国人库齐乌斯花了多年时间挖掘古希腊的奥林匹亚村,他在1852年1月在柏林宣读了考察报告,并建议恢复奥运会。
被尊称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的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于1892年在索邦大学大礼堂首次公开提出恢复奥运会,并将奥运会的举办范围扩大到全世界。经过顾拜旦及其同事们的多年努力和精心筹备,“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大会”于1894年6月16日在巴黎索邦圆形剧场召开。来自9个国家37个体育组织的7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正式成立了奥运会的永久性领导机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希腊著名诗人维凯拉斯被选为第一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当选为秘书长。会议还决定,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于1896年4月在希腊雅典举行。并决定此后每四年举行一次,会期不超过16天。
(一)顾拜旦与现代奥运会
提起现代奥运会的复兴,必须要说到“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以下简称“顾拜旦”),正是他的远见卓识和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使得奥林匹克运动会得以重新登上历史舞台。
体育和教育在顾拜旦的价值观念中一直占据了极高的地位,而当他站在奥林匹克的废墟上产生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想法以后,这就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业。顾拜旦曾经陆续发表过《教育制度的改革》《运动的指导原理》《运动心理之理想》《英国与希腊回忆记》《英国教育学》等一系列著作,提出了不少改革教育和发展体育的建议,在《英国与法国的教育之比较》一文中,他热情洋溢地呼吁:“让我们在城市的中心开设先进的体操馆,沿着法国的河流开辟游泳区吧!让法国学校的孩子们玩五花八门的民众集体游戏吧!更为重要的是:体育教育绝不能军事化,体育运动是和自由连为一体的。”
1913年,作为国际奥委会第二任主席,顾拜旦为国际奥委会设计了会徽、会旗。会旗图案白底、无边,上面有蓝、黄、黑、绿、红5个环环相扣的彩色圆环,象征着5大洲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比赛和友好精神相聚在奥林匹克运动会。此外,他还倡议燃放奥林匹克火焰、设立奥林匹克杯等。
在确定奥林匹克运动会口号的问题上,顾拜旦最初觉得应以“团结、友好、和平”的口号来指导比赛。顾拜旦的精神导师迪东神父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得到顾拜旦的赞赏,认为它体现了人类永远向上、不断进取的伟大精神,便倡议把它作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口号。
1925年顾拜旦辞去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职务。在他任职期间(1896—1925年),国际奥委会成员由14个增加到40个,并先后成立了20多个国际专项运动联合会。他卸任后被终身聘为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
1937年9月2日,顾拜旦在瑞士日内瓦去世,随后被安葬在国际奥委会总部所在地瑞士洛桑。按照他的遗嘱,他的心脏安葬在奥林匹克运动发源地——希腊奥林匹亚的科罗努斯山下。
顾拜旦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认识到体育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立下了教育救国、体育救国的志向,并决心为复兴奥林匹克运动做出不懈的努力,为其发展奋斗终生。顾拜旦在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可他执着地发展体育事业的意志从不动摇。他从1883年20岁时就开始了复兴奥运会的工作,直到他1937年9月2日逝世,整整为奥林匹克运动奋斗了54年。
(二)奥运会比赛简介
1.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Summer Olympic Games或Games of the Olympic)是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国际性多项运动赛事,每隔四年、在夏季举办一次。夏季奥运会取得的成功促使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产生。
希腊雅典举办的第1届夏季奥运会设田径、游泳、举重、射击、自行车、古典式摔跤、体操、击剑和网球9个大项目,43个小项目。此后,随着奥运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规模越来越大,比赛项目也越来越多。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已增至28个大项目,38个分项目,302个小项目。2005年国际奥委会在新加坡全会上决定,2012年伦敦奥运会只设26个大项目,且今后每届奥运会最多不得超过28个大项目。
2.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1)简介。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为冬季奥运会或冬奥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性冬季项目运动会。第一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24年1月25日在法国的夏慕尼举行,每隔四年举行一届。1986年,国际奥委会全会决定将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从1994年起分开每两年间隔举行,1992年冬季奥运会是最后一届与夏季奥运会同年举行的冬季奥运会。
冬季奥运会主要进行的是在冰上和雪地举行的冬季运动项目,如滑冰、滑雪等适合在冬季举行的项目。
目前冬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有:冰球、冰壶、滑冰(速度滑冰、花样滑冰、短道速滑)、滑雪(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北欧两项)、现代冬季两项、雪车、钢架雪车、雪橇。
(2)起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冰雪运动如滑雪、滑雪橇、滑冰、冰球等项目在欧美国家逐渐得到普及和发展。1887年挪威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滑雪俱乐部。1890年加拿大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冰球协会。1892年国际滑冰联盟在荷兰成立。1893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了首届男子速度滑冰锦标赛。1908年,法国成立了世界范围的国际冰球联合会。在冰雪运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建议单独举办冬季奥运会。
1908年,第4届夏季奥运会上增加了花样滑冰项目。1920年第7届夏季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拒绝接受北欧两项项目,而增加了冰球项目。花样滑冰和冰球加入奥运会后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但因天气条件给组织者带来诸多不便。鉴于此,人们倾向于把冰雪项目从夏季奥运会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冰雪项目的奥运会。
3.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
(1)起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复健治疗渐渐被重视,为了减少因为肢体伤残所带来的影响,这些残障者开始接受体能训练,从运动中帮助复健以及恢复自信。
1948年,英格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脊髓损伤军人组织了一个运动竞赛,四年之后,荷兰开始有参加者加入了这项运动会。此后,举办残奥会的呼声渐起。第一届的残奥会举办于1960年的罗马,只有400多名运动员参加。
但到了2000年悉尼残奥会中,全世界就有超过4 000名运动员参加。随着残奥会的发展,参赛人员队伍也不断壮大。
(2)中国运动员在历年残奥会上取得的成绩:
1984年纽约残奥会,中国首次参加残奥会,参赛的运动员人数为24人,其中平亚丽和赵继分获女子B2、B3(视力障碍)的跳远金牌,是该届残运会中国唯一夺得的2块金牌。在该届残奥会中,中国共获2金、13银、9铜,在奖牌榜的第23位,有9人打破了世界纪录。
1988年汉城残奥会,中国派出了43名运动员,夺得17金、17银、10铜,奖牌榜排名14,当中11人破世界纪录。
1992年巴塞罗那残奥会,中国派出24名运动员,夺得奖牌数目较上届少,共为11金、7银、7铜,14人破世界纪录,21人破残运会纪录。
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会,中国有37名运动员参赛,夺得奖牌为16金、13银、10铜,当中10人16次破世界纪录,奖牌榜排名第9。
2000年悉尼残奥会,中国派出了87名运动员,取得了34金、22银、16铜的卓越成绩,奖牌榜排名进一步提升到第6。在该届残奥会上,共有25次世界纪录被中国代表队打破,其中有15人以及4人4次创下残奥会的新纪录。
2004年雅典残奥会,中国共派出了200名运动员,其中161名运动员是首次参加残奥会。中国共夺得了63金、46银、32铜,总奖牌数为141块,奖牌榜排行首位,打破了一直由欧美垄断首位的局面。此次残奥会上,中国运动员共参与了11个大项、284个小项。
2008年北京残奥会,中国凭借东道主优势获得了全部20个大项的参赛权,共派出了332名运动员参加了295个小项的比赛,共获得89金、70银、52铜共211枚奖牌,金牌榜和奖牌榜上双双排名第一。
2012年伦敦残奥会,中国运动员张翠平在R2-SH1级女子10米气步枪站姿比赛项目中夺得首枚金牌。此次,中国奖牌总数排名第1,95金71银65铜。
2016年里约残奥会,中国运动员董超在R1-SH1级男子10米气步枪站姿比赛项目中夺得首枚金牌。此次,中国奖牌总数排名第1,107金81银51铜。
2021年东京残奥会,中国运动员李豪在轮椅击剑男子个人佩剑A级项目中夺得首枚金牌。此次,中国奖牌总数排名第1,96金60银51铜。
2022年北京冬季残奥会共设6个大项,78个小项,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的736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北京赛区承办所有冰上项目,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承办所有的雪上项目。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18金20银23铜共61枚奖牌,这是我国在历史上首次位列冬残奥会金牌榜和奖牌榜的双榜首。
(三)奥林匹克思想体系
奥林匹克运动经历百年而愈加蓬勃兴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使奥林匹克运动有了一个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使各种奥林匹克活动有了明确的指导方针。从某种意义上讲,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是沿着由个体到社会,由微观到宏观的逻辑顺序构建的。刚开始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扩大到社会,最后扩大到国际社会。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的一种国际性的社会运动,它的目的并不限于促进这一运动的参加者个人的发展与完善。它担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
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宗旨、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格言与名言、奥林匹克标志等。
1.奥林匹克主义
国际奥委会新修订的、自2000年9月11日起生效的《奥林匹克宪章》基本原则中的第二条对奥林匹克主义的概念作了明确界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的生活方式。”
《奥林匹克宪章》的基本原则中明确指出:“由国际奥委会领导的奥林匹克运动来源于现代奥林匹克主义。”这说明奥林匹克主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构建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的基础。
奥林匹克主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指导思想,规定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即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的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局限于体育,更不局限于奥运会的竞技比赛,而是一种超越体育和竞技运动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完善和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和运动。其特征是以体育为载体,通过体育运动的社会学校对青年进行身体、心智和精神的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或完善的人为目标的世界性的社会运动。
2.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的互相了解基础上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简而言之,奥林匹克运动宗旨的内涵是:让体育运动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以提高人类尊严;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赛的精神,促进青年更好地相互了解,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的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指导着每届奥运会获得成功,指引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健康而迅速地发展,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内容,《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在友谊、团结、公平竞争基础上的相互了解。通常它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项原则,参与是基础,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奥林匹克的理想、原则和宗旨等。奥林匹克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1)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上文化间的各种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文化差异的存在有可能引发矛盾,矛盾就可能引发冲突。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就是要形成一种精神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可以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在不同文化的展示中,看到的不是矛盾与冲突,而是人类社会百花齐放、千姿万态的文化图景,从而使文化差异成为促进人们互相交流的动因,而不是各自封闭的樊篱;使矛盾成为互相学习的动力,而不是互相轻视的诱因。打破各自狭窄的眼界,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领悟到各个民族都有着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尊敬其他民族,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丰富自己,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国际交流真正得以实现。
(2)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奥林匹克运动以竞技运动为其主要活动内容,竞技运动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竞赛与对抗。但是,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的基本前提是公平竞争。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竞争才有意义,各国运动员才能保持和加强团结、友谊的关系,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实现它的神圣目标。正如已故美国著名黑人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所说的:“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
4.奥林匹克格言与名言
“更快、更高、更强。”这一格言是亨利·马丁·迪东提出的。后经顾拜旦提议,在1913年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批准,将上述格言正式写入《奥林匹克宪章》。1920年,在第六次国际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又通过了把“更快、更高、更强”作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会徽构成部分的决定,这一格言便正式成为奥林匹克标志的一部分。
“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是奥林匹克运动广为流传的名言。顾拜旦对此作出的精辟的解释是:“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这是我们国际奥委会的指导思想。”
5.奥林匹克标志系统
(1)奥林匹克标志。
奥林匹克标志是1913年根据奥林匹克运动奠基人顾拜旦先生的提议设计的,它由单独使用的五个奥林匹克环组成,这五个环可以是单色,也可以由蓝色、黄色、黑色、绿色和红色五种颜色构成,这五种颜色从左到右相互套接,上面三个是蓝色、黑色、红色,下面两个是黄色与绿色。
国际奥委会起初选用蓝色、黄色、黑色、绿色和红色五种颜色是因为它能代表当时所有成员国国旗的颜色。自1920年第7届安特卫普奥运会起,五环的蓝、黄、黑、绿和红色开始成为五大洲的象征,分别代表欧洲、亚洲、非洲、澳洲和美洲。
现行的《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标志不仅象征五大洲的团结,而且强调所有参赛运动员应以公正、坦诚的运动员精神在比赛场上相见。
(2)奥林匹克旗。
奥林匹克旗于1913年在顾拜旦的建议下确定,并在1914年巴黎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为庆祝国际奥委会成立20周年首次升起。奥林匹克旗为白底、无边,中间绘有五色的奥林匹克标志。
(3)奥运会会徽。
奥运会会徽是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徽记,是该届奥运会最有权威性的形象标志。会徽的图样不仅要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而且还要反映出东道国和奥运会主办城市的特征。《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各届奥运会的会徽,未经奥运会组委会同意,不得用于广告和为商业服务,从而保证了奥运会会徽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奥运会吉祥物。
现代奥运会的吉祥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都富有活力的性格,体现了友谊和公平竞赛的奥林匹克理想。奥运会吉祥物最早出现在1968年法国格勒诺布尔举行的第十届冬季奥运会上。为夏季奥运会设计吉祥物始于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如今,吉祥物已经成为奥运会的一个独特标志和最有代表意义的纪念品。到目前为止,奥运会的吉祥物有动物、人像和抽象形象三种造型。这些吉祥物都称得上是奥运史上的“明星”。
(5)奥运会会歌。
1896年4月6日,当希腊国王乔治一世宣布第1届奥运会开幕以后,希腊著名音乐家斯皮罗斯·萨马拉斯指挥9个合唱团和250人演唱了这首由他作曲、抒情诗人科斯蒂斯·帕拉马斯作词的《奥林匹克圣歌》。悠扬的乐曲、悦耳的歌声久久回荡在帕那辛尼安体育场上空,把人们带入了缅怀古奥运会的辉煌和憧憬现代奥运会的美好的境界之中。
在第1届奥运会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历届奥运会均由东道主确定会歌,并未形成统一的会歌形式。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会歌是理查德·施特劳斯特意为这届奥运会所作的《奥林匹克之歌》,1948年奥运会则选用罗杰·奎尔特作曲、拉迪亚德·基米林作词的《不为自私而为主》作为会歌。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人建议重新创作新曲作为永久性的会歌,但几经尝试都不能令人满意。
国际奥委会在1958年于东京举行的第55次全会上最后确定,还是用《奥林匹克圣歌》这首歌作为奥运会会歌。其原始乐谱存放于国际奥委会总部。从此以后,在每届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上都能听到这首悠扬的古希腊管弦乐曲。《奥林匹克圣歌》歌词原文为拉丁文,其主要的含义是从奥林匹克活动中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6)奥运会口号。
历届奥运会主办国在筹备奥运时都有其独特的举办理念,而奥运会口号是奥运会举办理念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奥运口号的任务是把奥运会举办理念浓缩为一句更加简单有力和容易记忆的话,一句更富于视觉表现能力和感情色彩,能被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广泛接受的口号。历届奥运会都精心设计打动人心的奥运口号以使其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并使其成为奥运会各种文化和视觉设计活动(场馆建设、文化活动、形象与景观、开闭幕式等)的创作依据。
为一届奥运会提出口号的做法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前并不普遍。“在历史中扮演你的角色(Play a Part in History)”是组织者为鼓励当地居民而在宣传活动中使用的口号。从这届奥运会开始,口号作为一届奥运会重要的标志性核心内容,越来越受到国际奥委会和举办城市的重视。
1995年,美国盐湖城获得了2002年冬季奥运会的主办权,但盐湖城随即陷入了不尽的申办丑闻之中。在其组委会主席因此而辞职之后,新上任的盐湖城奥组委主席认为,盐湖城冬奥会迫切需要重新树立和端正自己的公共形象。“点燃心中之火(Light the Fire Within)”的口号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走上了舞台,“圣火”是正义与纯洁的象征,而燃烧在内心的“圣火”当然也就暗喻了这届冬奥会正义的内在心灵。《点燃心中之火》还被谱写成这届奥运会的主题曲,并作为一个设计理念成为其开幕式的主题。
《点燃心中之火》是现代奥林匹克历史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口号案例:这个口号不仅含义深刻、饱含激情、感人至深,而且提供了极强的视觉表现力,为各项奥运实务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并对树立奥运会的公共形象贡献良多。“点燃心中之火”被国际奥委会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一句奥运口号。
在2004年举办的雅典奥运会上,希腊人热情而自豪地喊出了“欢迎回家(Welcome Home)”的口号。这其中不仅包含了雅典奥运会对全球奥林匹克大家庭所有成员最诚挚、最热烈的欢迎盛情,更充分表达了希腊作为奥林匹克发祥地对奥运会重归故里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四)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
1.初识奥运
(1)中国第一个提出参加奥运会的人。
中国人最早提出参加奥运会、加入国际体育大家庭的,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
张伯苓把体育看作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认曾说自己:“不懂体育,不能当一个好老师、好校长。”张伯苓不仅在办学之初就设立了体育课程,同时明确规定体育考试中必须达到及格水平,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级以前必须习满规定体育课学时,否则不准予以毕业。
1907年12月24日,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一个值得记忆的重要日子。天津第五届学校联合运动会在刚刚改组成立的南开中学运动场举行颁奖仪式,张伯苓作为南开中学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此次运动会的成功,使我对中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充满希望。”张伯苓第一次提出了中国人应该参加奥运会,表达了中国希望进入奥运大家庭的愿望。
(2)中国第一个国际奥委会委员。
1922年,王正廷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和远东地区第二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和国际奥委会从此建立了正式的联系。1928年,中国派观察员观摩了阿姆斯特丹奥运会。
王正廷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后,发起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31年国际奥委会上正式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1936年8月1—16日,他还以总领队的身份率领中国体育代表团先后参加过第11届和第14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2.首登奥运赛场
(1)中国首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
1932年,当时的中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参加了洛杉矶奥运会,代表团中只有刘长春一人。由于路途劳顿,体力不支,且到达当地第二天便仓促上阵,他在100米和200米预赛中就被淘汰,还不得不放弃了400米比赛。这次参赛虽然成绩不佳,但刘长春是第一个出现在奥运会赛场的中国运动员,他是中国奥运第一人。
(2)中国第一次组团参加奥运会。
第11届奥运会于1936年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中国从1934年开始筹备参加柏林奥运会的具体事宜,中华体育协进会正式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参加该届运动会并获批准。
1936年中国体育代表团终于成立,中国体育代表团总领队为王正廷,总教练为马约翰,正式运动员69人,其中男子67人,女子2人,分别参加第11届奥运会上的田径、足球、游泳、篮球、拳击、举重、自行车等项目的比赛。另外,还有一个由9人(6男3女)组成的武术表演团和一个由37人组成的赴欧洲体育考察团。
(3)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1952年第15届奥运会在芬兰赫尔辛基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并行使中国奥委会的权利。但由于在本届奥运会之前,新的中国奥委会未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承认。通过当时已经与我国建交的芬兰政府及其他友好国家的努力,我国在本届奥运会开幕前的国际奥委会第48届年会上终于获得了参加本届奥运会的资格。参加第15届奥运会的我国代表团一行40人赶到赫尔辛基时,大会已经进行了10天,因此只赶上了男子游泳这一项比赛和最后的闭幕式。
(4)中国重返奥运会赛场。
由于政治原因,直至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奥林匹克组织中的合法地位才得以恢复。1980年,中国派团赴美国普莱西德湖参加了第13届冬季奥运会,1984年,中国派出225名运动员参加了洛杉矶夏季奥运会16个项目的比赛。
3.中国参加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
(1)杨传广——中国第一个获得奥运会奖牌的男运动员。
中国第一位在奥运会比赛中获得奖牌的运动员,是来自中国台湾的杨传广,他在1960年第17届罗马奥运会上,为中国台北代表团在十项全能上获得一块银牌。
(2)纪政——中国第一个获得奥运会奖牌的女运动员。
中国第一位在奥运会比赛中获得奖牌的女运动员,是来自中国台湾的纪政。她在1968年墨西哥城举办的第19届奥运会田径比赛中,获得80米栏铜牌,成为中国在奥运会上首次获得奖牌的女运动员。
(3)许海峰——中国第一个获得夏季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
1984年7月29日,在洛杉矶奥运会男子手枪慢射比赛中,中国选手许海峰获得冠军。这是中国在奥运史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4)杨扬——中国第一个获得冬季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
2002年2月,在盐湖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杨扬获得冠军,实现了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4.中国第一次申办奥运会
1991年2月13日,原国家体委、外交部、财政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向国务院报送《关于申请在北京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请示》。2月2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向中国奥委会正式提出举办2000年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申请。2月26日,中国奥委会在北京举行全体委员会议,一致同意了北京市政府关于承办2000年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申请。2月28日中国政府同意北京承办2000年奥运会。1991年4月1日,北京奥申委第一次主席办公会议召开,并宣布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正式成立。
1993年9月,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会投票表决,结果以两票之差(43∶45)落后于澳大利亚悉尼,没有获得主办权。
5.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
1998年11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对奥运会申办工作进行研究,决定由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1998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向中国奥委会递交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申请书。
1999年4月7日,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淇和中国奥委会前主席伍绍祖在瑞士洛桑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正式递交了北京市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报告。
2000年8月28日,国际奥委会在瑞士洛桑宣布,北京正式成为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申办候选城市,一同入选的还有伊斯坦布尔、巴黎、多伦多、大阪。这标志着申办2008年奥运会工作进入“决赛阶段”。
2001年7月13日,北京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经过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两轮投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以56票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这也是继日本东京(1964年)、韩国汉城(今为首尔,1988年)之后夏季奥运会第三次花落亚洲。
2008年8月8日20:00,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此次奥运会共计有28个大项目,38个分项目,302个小项目,比赛在北京、青岛、香港、天津、上海、沈阳、秦皇岛等城市进行,其中北京是主办城市,其余都是协办城市。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优势项目上纷纷创造历史新高,在潜优势项目上也不甘落后,奋勇夺金。北京奥运会赛场,中国军团连战连捷,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获得北京奥运会金牌榜的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