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简称“全运会”,是中国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体育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为此,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于1959年在北京举办第1届全运会。全运会每四年举办一届,一般在奥运会结束后的一年举行,至今已经举办了14届。全运会的比赛项目设置,除武术之外,基本与奥运会相同,其原意是为国家的奥运战略锻炼新人,选拔人才。为了调动各省市区的积极性,在1996年奥运会前,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将奥运会奖牌带入全运会”的举措。
(一)举办全动会的目的
举办全动会的目的,是试图通过运动会让民众能够深刻认识到运动的精神或运动的本质,让民众能够真正地感受到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使民众热爱运动并自觉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研究证明:运动能产生快乐因子。运动精神,是指通过运动来强身健体,以及通过运动让自己快乐,也可以说运动的本质是快乐。正所谓我运动我快乐,只有身体得到充分锻炼,精神上才能高度集中,做任何事情才会有强劲的力量。作为举办运动会的主导者,一般都是思考着如何将这种运动精神深化到每个人的心中,让每个人都能够真心喜欢运动,让民众能够真正体会到运动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包括工作上的、生活上的、家庭上的和心灵上的。当然,政府可以引导某项运动风潮,但必须加强教育和思想引导,否则运动就不能深入民心。
(二)历届全运会基本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际上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了封锁,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少数国家设置障碍,无视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合法地位,企图分裂中国,实现“一中一台”,中国人民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退出了大部分的国际体育组织,仅保持与国际乒联、国际排联等国际体育组织的联系。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提振民族精神,打破国际封锁,展示中国体育成就,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及影响力,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举办第1届全国运动会,并于1958年成立筹委会,贺龙任筹委会主任。中国第1届全运会于1959年9月13日—10月3日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解放军及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29个代表团参赛,参赛运动员达7 707人,运动员、裁判员和赛会工作人员共10 658人,共设36个比赛项目和6个表演项目,由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军事活动还占有重要地位,全运会设有无线电发报、飞机跳伞、航海等军事体育项目,这也成为该届全运会的一大特点。该届全运会有7人4次打破4项世界纪录,解放军代表队以其强大的实力赢得了金牌总数第一名。第1届全运动还设计了全运会会徽,会徽由金色的跑道、金色的麦穗和夸张的红1字组成,麦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年的丰硕成果,而似乎要冲出跑道的“1”字恰似上升的“箭头”,象征着当时人们热火朝天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激情。
第2届全运会于1965年在北京举行。开幕式上,1.6万多人表演了大型团体操《革命赞歌》。该届运动会共有5 014人参赛,设22个比赛项目,24人10次打破9项世界纪录,330人469次打破130项全国纪录。会徽解读:会徽由金色的跑道、醒目的“2”字和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构成,跑道上方的红旗飘扬象征高举社会主义伟大红旗。
第3届全运会于1975年在北京举行,有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31个代表队参加,比赛项目成年组设28项,少年组设8项,另有6项表演项目。有1个队4人6次打破3项世界纪录,2人2次平2项世界纪录,49个队83人197次打破62项全国纪录,4个队36人144次打破58项全国青少年记录。会徽解读:会徽背景从金色的跑道变成了圆形的体育场,寓意当时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安定团结的愿望;圆形的体育场上依然飘扬着一面红旗,表示继续高举马列主义思想伟大红旗。
第4届全运会于1979年在北京举行。有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31个代表队1.5万多名运动员参加,成年组比赛项目有34项,少年组有2项。有5人5次打破5项世界纪录,2人3次平3项世界纪录,36个队204人376次打破102项全国纪录,2个队6人10次打破5项全国少年纪录。会徽解读:会徽由金色的跑道和燃烧的火炬组成,当时正值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时期,火炬象征着继往开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5届全运会于1983年在上海举行,比赛项目有25项,表演项目1项,31个代表队的8 943名运动员参赛。有2人3次打破2项世界纪录,7人12次打破9项亚洲纪录,38队64人142次打破60项全国纪录。会徽解读:会徽首次运用中西文结合的表现手法,图案立意新颖,横放的跑道,加上与之垂直的国旗,形成“中”字,象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5届的五字改用罗马字“V”,又是国际公认的“胜利”代号,象征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条战线均取得伟大胜利。
第6届全运会于1987年在广州举行,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体坛盛会,共有37个代表队7 228名运动员参赛,设44项比赛项目。有10人2队17次打破15项世界纪录,3人3次平3项世界纪录,2人2次超过2项世界纪录,18人1队24次打破17项亚洲纪录,10人14次创造17项亚洲纪录,28人39次超过21项亚洲纪录,85人14队168次打破82项全国纪录。会徽解读:会徽由醒目的“6”象征火炬,跑道则形象地表达出“羊”的韵意。火焰变形而成的“6”,意味着第6届全运会;以“羊”字的三横引申为跑道,表示全运会在广州(羊城)举行。首次引入全运会吉祥物:阳阳(山羊)。
第7届全运会于1993年在北京举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全国运动会。除参加前期若干项目比赛和成都赛区项目比赛的运动员外,北京主赛区共有包括解放军和行业体协在内的45个代表团的4 228名运动员、1 200名教练员参加,加上各代表团团部人员等,总数达7 551人。共有4人4次创4项世界新纪录,4队18人43次超21项世界纪录,4人4次平3项世界纪录,1队54人93次创34项亚洲新纪录,3队61人143次超66项亚洲纪录,14队130人273次创117项全国新纪录。会徽图案是一把燃烧的火炬,火焰由罗马字母Ⅶ(七)字变形而成;手柄成跑道造型,由两个相反的“7”字组成,点明是第7届全运会。吉祥物:明明(鸡)。
第8届全运会于1997年在上海举行。共有179人659次超41项世界纪录,其中16人19次超7项奥运项目世界纪录;4人4次平3项世界纪录;3队100人367次超55项亚洲纪录;88人6队142次创66项全国纪录。会徽图案由代表八运会的“8”和代表上海的汉语拼音字母“S”重新组合,图形外围是红色的“8”,中心形成一个白色的“S”,视觉上像一把火炬,又像一朵上海市花白玉兰;下半部分以“8”字为基础,像上海8万人体育馆,一环套一环,象征着全国人民大团圆。吉祥物:圆圆(牛)。
第9届全运会于2001年在广东举行。共有24人35次超7项世界纪录,1队6人7次创6项亚洲纪录,28人41次超9项亚洲纪录,32人4队52次创37项全国纪录。会徽中间丰满,两端渐细的曲线给人无限的延伸感,配合倾斜的线条,更显奔腾飞跃之意。对比鲜明的红、黄、蓝三色,对视觉有强烈的冲击力。造型洒脱地勾勒出一个“9”,既直接传达了九运会的信息,又宛如一位矫健、充满活力、奋发向上的运动员,豪迈跨入新世纪。吉祥物:威威(醒狮)。
第10届全运会于2005年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会徽图案由数字“10”变化而来,又是一个“S”的变形,S是英文“体育”(sports)的首字母,也是江苏简称“苏”的拼音首字母,整个画面造型以倾斜的、流动的线与面结合,在简洁的S形主线上,龙、虎、火相互穿插呼应。会徽图案为红黄两色,既是中国最吉祥和欢乐的颜色,又是中国国旗的色彩组合。会徽设计意在以虎踞龙盘的艺术形象,体现江苏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域特征,以及竞技体育生龙活虎的鲜明特点。会徽图形的设计特别强调活力和动感,以凸显体育健儿奋力拼搏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吉祥物:金麟(麒麟)。
第11届全运会于2009年在山东举行。会徽总体把握住了“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具有竞技体育的韵味,对中华文明、齐鲁文明、现代文明体现得比较准确,符合当代审美要求,同时体现了当代体育精神,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会徽取名为“和谐中华、活力山东”,以“竞技人形”为主要构成元素,图形中含有多种运动项目,形态之间相互穿插、相互融合、和谐共存,体现了第十一届全运会“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理念;同时,以“运动人形”作为会徽主形态,也充分体现了“全民全运”的参与性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特点。吉祥物:泰山童子。
第12届全运会于2013年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历时13天。该届全运会主赛区设在沈阳市,辽宁省其他13个地市均设有分赛区。比赛设31个大项、40个分项、350个小项;共有9 000多名运动员参加。辽宁在2009年1月申办全运会成功,是继北京、上海、广东、江苏与山东后,第6个主办全运会的省市。吉祥物:宁宁(斑海豹)。
第13届全运会于2017年在天津市举行。天津在2011年8月16日成功取得第13届全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央政府取消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垄断举办权后,继江苏、山东与辽宁后的第4个主办全运会的省市。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港澳台地区和行业体协的约8 500名运动员,参加20多个大项的比赛。吉祥物:津娃。
第14届全运会于2021年9月在陕西西安举行。2015年12月29日,苟仲文任第14届全运会组织委员会主任。共设置了34个大项,51个分项,387个小项,分布在13个市区举行,预估参赛人员1.4万人、技术官员5 500人、竞赛专业志愿者5 750人,参赛代表团38个;残运会设置了17个大项18个分项,参赛人员4 300人,技术官员1 550人,参赛代表团35个。第14届全运会既有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火车头体协、煤矿体协、前卫体协、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代表团,也有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俱乐部等参赛单位,还有以个人身份参赛的运动员。决赛期间,设35个竞技比赛项目和19个群众赛事活动共计595个小项,共有12 000余名运动员、6 000余名代表团官员、4 200余名技术官员参与比赛,5 300余名组委会、竞委会人员和15 000余名志愿者参与服务保障工作,1 500余名新闻记者参与比赛报道。此次全运会中,有9人1队12次超12项世界纪录,1人1队2次创2项亚洲纪录,15人7队24次创24项全国纪录。吉祥物:朱朱(朱鹮)、熊熊(大熊猫)、羚羚(羚牛)、金金(金丝猴)。
历届全运会一览表如下:
表4-2 历届全运会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