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胃健脾功的特点

二、和胃健脾功的特点

1.意守丹田,心静神安

心静神安,顾名思义就是心情平静,精神安然。意守丹田,就是练习“和胃健脾功”时意念集中于丹田部位。丹田在脐下1.5寸的气海穴附近。中医认为:气海穴是生气之源,也就是人身真气从此而生的意思。心静神安地意守丹田,不仅可促进腹腔血液循环,加强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吸收,起到壮中气、补元气的作用;还可使散乱的异常情绪、不良的刺激得到消除,使大脑皮层的兴奋灶趋于单一化,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调整,有益于防病、治病,促进健康。

2.动息结合,动缓息长

练习“和胃健脾功”要求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与动作紧密结合。配合的原则是:起吸落呼,开吸合呼,摆(指拳、臂的摆动)吸叩(指拳叩或掌拍)呼,先吸后呼,口中产生的津液应随时咽下。

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可以加强对胃、脾、肠等脏器的按摩,增强其蠕动力,有助于胃肠内的容物向肛门方向推进和消化液的分泌,起到助消化、湿润干结粪便,增强腹腔各器官韧带力量,清除肝脏淤血和加速胆汁排泄的作用。

3.强调叩齿,尤重咽津

叩齿,就是上下排牙齿互相叩撞。咽津,就是口中增生的唾液随时咽下。叩齿可改善牙周膜内的血液循环,坚固牙齿。呼气时叩齿,同时舌抵下腭,吸气时开齿,同时舌抵上腭,可使津液增多。古人把口中的津液誉为“华池之水”“琼浆甘露”“金津玉液”。古时造“活字即舌与水之合”,汁舌等于“活”,可见我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认识到唾液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唾液中含有黏液蛋白、淀粉酶、溶菌酶、免疫球蛋白和少量的无机盐等物质,这些物质具有溶解食物,帮助消化,解毒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4.提肛调裆,吸提呼松

“和胃健脾功”把“提肛调裆、吸提呼松”作为功法特点提出来,表明了它在防治消化系统疾病上的重要性。

“提肛调裆,吸提呼松”的具体做法是:如果练功者采用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腹部凸起,呼气时腹部下凹),应在空气吸足之后的一瞬间将肛门、会阴部、臀部和大腿根部紧缩上提,即先吸气后提肛。然后随着呼气,同时将肛门、会阴部、臀部和大腿根部松弛下垂。

“提肛调裆,吸提呼松”可使肛门周围的肌肉组织、横膈肌和腹肌得到锻炼,加强其力量。从而可防治痔疮、脱肛、消化不良、胃脘痛、胃下垂等消化系统疾病。

5.动其稍节,行于指趾

“动其稍节,行于指趾”,就是指“和胃健脾功”特别重视肘、膝以下部位有规律的活动。动者,行也;稍节者,指趾也。如两手有规律地握拳、组掌、成勾、拍击、叩打、揉按、点压和两脚有节奏地抓地、跷起、提踵、落足等就是“动其稍节,行于指趾”的主要动作。肘、膝、指、趾有规律的活动,有助于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等十二经脉的畅通无阻,有助于消积化瘀,防治各种消化系统疾病。

6.摩运于腹,捶叩于腰

对腹部的摩运,如“大鹏压嗉”动作,由于可以对足阳明胃经脉的太乙(脐上2寸,下脘旁开2寸处),滑肉门(脐上1寸,水分旁开2寸处)、天枢(脐旁开2寸处),足太阴脾经脉的大横(脐旁开4寸处),任脉的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处)、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处)、神阙(脐窝正中)、下脘(前正中线,脐上2寸处),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上脘(前正中线,脐上5寸处)等穴位加强刺激,因此,可防治肠胃炎、呕吐、便秘、腹痛、腹胀、肠麻痹、月事不调、赤白带下、溃疡病、消化不良等疾病。对腰部的捶叩,如“迎风摆捶”动作,由于可以加强对足太阳膀胱经的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和督脉的腰俞(当骶骨裂孔中)的刺激,故分别有防治胃炎、胃下垂、溃疡病、胰腺炎、肾炎、糖尿病和痔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