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二)具体目标
课程具体目标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进行评判,主要是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实现的。运动技能教学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注意围绕多个目标来开展。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将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健康教育专题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
1.学生运动参与目标
参与运动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应达到以下运动参与目标:
一是能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如一周三次以上),并能说服和带动他人进行体育活动,懂得规律的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二是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根据科学锻炼原理制订个人锻炼计划,能掌握运用脉搏测定等常用方法测量运动负荷。
三是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学生知道如何制订自身运动方案,能描述出一段时间体育锻炼后的体能变化。
2.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目标
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有所专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目标设定应包含以下方面:
第一是获得运动基础知识,能够知道所练习运动项目的术语,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能、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认识多种运动项目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价值;能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或收听、收看有关体育节目,了解有关重大体育赛事的报道。
第二是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能够参加班级或年级相关体育项目比赛,如球类、田径、游泳等;同时,熟练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新兴运动项目(如轮滑、攀岩)的技术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第三是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如人工呼吸和一般外伤处理等),发现学校、家庭和社区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四是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了解和学习野外活动技能与方法,并能运用野外生存的知识和方法,如识别方向、识图、求助等。
3.学生身体健康目标
学校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应达到以下身体健康目标:
一是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同时,能指导他人运用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身体姿势。
二是发展体能。能运用相关体育活动发展与健康有关的体能,通过多种练习提高心肺功能、有氧耐力、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以及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三是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能认识到体育活动是防治现代生活方式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的积极手段和方法,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了解相关传染病(如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了解并会运用简单的我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
四是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注意合理的营养,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睡眠和休息习惯,如早睡早起、安排好学习与休息的时间等,懂得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和运动对环境卫生的要求,能够选择适宜的运动环境进行运动。
4.学生心理健康目标
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在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应达到以下心理健康目标:
一是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协调发展,自觉地为他人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意愿和行为。
二是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通过自己在体育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在运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感觉,理解体育活动对形成积极生活态度的作用,表现出珍惜生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三是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调控情绪,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情绪调控方法。
四是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体验困难环境中运动的乐趣,在体育活动中自觉克服各种困难,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克服各种困难的优良品质。
5.学生社会适应目标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有效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应达到以下社会适应目标:
一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关心社会的体育和健康问题,积极为社区体育与健康活动服务。
二是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通过互联网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能选择和利用互联网资源为体育与健康实践服务,运用互联网制订和改进体育锻炼、健康、娱乐或旅游等计划。
【注释】
[1]1寸=0.033米。
[2]从2001年9月开始,中学的体育课已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大学的体育课也已从2002年9月开始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但小学仍继续使用“体育课”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