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锁钥,兵家必争。“外阻河朔,内当陇口,襟带秦凉,拥卫畿辅”,历史上的固原是三边要冲、关中四镇之北险,因其地理特殊、地势险要,历来是西北边陲要塞、交通咽喉要道、西北军事重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固原周围,历代均有雄关固锁。秦昭王修筑长城,以拒义渠戎;汉代设置萧关,为关中北面门户;唐代设陇山关,是全国六上关之一;唐原州七关,也在固原周围。明代设长城沿线九镇,固原是九镇之一,并且是总兵和总制驻地。正是由于特殊的战略位置,固原自古以来都处于各政治势力的争夺之中。

从周夷王三年至清光绪二十六年(前885—1900),固原共发生过大大小小战争76次,这些战争深刻影响了固原历史进程。早在新石器时期,“逐水草而生”的多个氏族就把固原当作生存的根基而你争我夺。西周时期,从周穆王西伐猃狁到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的周幽王为止,周与猃狁进行了几百年的对抗。《史记·周本纪》卷四载:“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诗·小雅·六月》中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及《出车》中的“天子命我,城彼朔方”等,都说明从那时起,固原便已开始筑城设防的历史。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固原大部分地区纳入秦的版图,“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秦昭王时,宣太后灭义渠,领土并入秦国,至此,秦有陇西、北地、上郡三郡,为维护统治,“筑长城以拒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示疆威,服海内”,巡游全国。公元前220年,“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在修建驰道时,在固原设立瓦亭关和萧关,屯兵驻守。“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候多”,自此,萧关便成为关系国家政权安危的军事重地,萧关古道也成为拱卫关中的门户,控扼中原通往塞北乃至西域通道。西汉初年,匈奴14万大军大举从萧关古道进犯关中,破萧关、掠朝那,驻守北地郡都尉孙卬战死,烽火直达关中,京城长安朝野震动,汉文帝紧急部署30万大军于长安附近,以保障京师安全。这次匈奴南下,使汉廷意识到萧关军事要塞的重要性,为使这中原王朝的北大门更为坚固,西汉元鼎二年(前115),汉武帝在这一带设安定郡。三国时期,固原属曹魏统治,北方政局动荡不安,固原更成为必争之地,先有羌族起义,再有诸葛亮攻魏,后有匈奴起义。东晋十六国时期,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大夏六个政权先后在此角逐。北魏末年,朝廷腐败、政治黑暗、民心丧失,高平镇人民率先揭竿而起;隋唐时期,固原是隋唐王朝防御突厥和吐蕃侵扰的战略前沿要地,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繁盛时期的重镇。宋夏金时期,由于固原地处宋夏对峙的接壤地区而战乱频繁,著名的好水川之战、定川之战均发生在固原境内。元初,对固原地区西陲军事要塞更加重视,至元九年(1272),封忙哥剌为安西王,出镇长安,赐京兆为封地,驻兵六盘山。明朝时,鞑靼势力强大,明王朝无力据守,将宁夏北部人民迁往西安一带,在宁夏北部形成防御带,在北方地区先后设置宁夏、甘肃、固原等九边重镇。成化十年(1474),置延绥(榆林)、甘肃、宁夏三边总制府于固原,总陕西三边军务,固原为关中门户、军事要镇。清代,固原的军事地位继如明代,陕西三边总督仍驻固原。后由于满蒙贵族的联盟,北方的军事局势发生巨大变化,固原便由军事要塞转为向西北运兵转饷的交通要道。因战争而显赫两千年的固原城,终于在清代落下帷幕。

萧关漫道,沙场梦回。关陇要塞固原,见证了两千余载大漠草原与黄土高原的风起云涌。穿过历史的烽烟,瓦亭散淡了烟岚,萧关消退了战火,古城隐匿了曾经的峥嵘,但沉淀千年跌宕起伏的历史根脉,仍深深扎在固原广袤的黄土里,诉说着漫长而又深厚的历史。萧关故地,泾水河畔,风起旗飞,鼓角争鸣。这些镌刻在固原大地上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记,伴随着固原走过了金戈铁马的历史长河,走过了繁荣兴衰的斑驳岁月,而今,又与固原一起见证着新时代的发展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