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影响下的固原

二、辛亥革命影响下的固原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西北后,1911年10月22日,陕西民军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二枪,也打乱了清政府企图以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为大本营,一举扑灭革命的计划。

固原顽固势力的“勤王”活动 11月初,甘肃、陕西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顽固派打着“勤王”的幌子,紧急调遣固原提督张行志率马步10个营,开赴陕西镇压民军。中旬,为了组建“援陕军”(实为攻陕军),扩充其部至16个营,兼具马、步、炮各兵种组成“壮凯军”,作为“援陕军”的南路军,从平凉、泾川向陕西千阳、陇州、凤翔一带进攻,疯狂扑杀革命起义,所到之处搜杀抢掠,极其残暴。当时,从固原出发追随清军镇压陕西革命的还有另一股顽固势力,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守旧派董福祥的孙子董恭。他自备粮饷枪械、招募士兵,组成“恭字三营”奔赴陕西前线为清政府效命,成为“援陕军”的“威武军”,逆时代洪流,残酷镇压起义军。宣统下诏退位一个月后,得到消息的各路攻陕军在大势面前陆续停止了进攻。1912年3月秦州临时政府成立,南路军战事全线告停,但仍滞留陕西前线。后迫于形势,甘肃临时议会咨请新任都督赵维熙撤回攻陕军,张行志也率军撤回固原。1913年,因地方行政制度改革裁撤固原提督一职,张行志改任陇东护军使、驻防平凉,并由董恭的“威武军”继续驻防固原。

固原各界与甘肃“光复”运动 1911年11月下旬,受辛亥革命影响,各地群众响应,地处化平东山坡的固原提标右营游击马厂被当地民众自发组织的武装力量捣毁,夺取马匹,武器,守兵4人被杀,史称“蒿店民变”。面对甘肃各地此起彼伏的革命浪潮,活跃在甘肃各界的固原籍人士带着各自阶层固有的时代底色,不同程度地回应着这场时代之变。1911年11月下旬,宁夏同盟会和哥老会发动宁夏起义,宁夏起义是甘肃民众起义中规模最大的,占领过一些州、府、县,并成立了革命军政府。尤其是灵州光复,震撼了清王朝在宁夏的统治。接到“剿办”宁夏民军起义任务的马麒、马麟率领精锐军6个营星夜赶往宁夏,赴兰州述职的宁夏总兵张绍先也匆匆潜回宁夏,唆使地主团练进攻起义军。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宁夏人民响应辛亥革命的壮举,终归失败。

固原临时议会成立 辛亥革命后,由于旧官僚集团的分化,地方势力的兴起,进步力量的出现,甘肃政局呈现各种势力不断角逐和较量的严峻态势。1912年3月11日成立的秦州临时军政府将甘肃辛亥革命推向高潮,次日一些具有共和思想的官绅及各界代表人士就聚集起来,在兰州文庙召开甘肃临时议会成立会议。议会政治以前所未有的民主姿态登上甘肃政治舞台,也加速了甘肃省政权由帝制向共和的转变。按照制度安排,这一年甘肃各县也相应成立了临时议会,于是象征着“民主共和”气象的临时议会作为辛亥革命成果的标配,顺其自然地在固原铺排就位。1912年底至1913年初,甘肃全省举行了国会议员、甘肃省议会议员选举,固原州推选清候选同知祁连元为国会众议员,知府康嗣缙为甘肃省临时议会议员。这种因辛亥革命而强势“舶来”的议会政治,带着“救亡图存”的良好愿望登上甘肃历史舞台,但在中国传统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族制度长期支配的政治土壤上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在风气闭塞的甘肃更是内外交困,不仅没有给混乱的甘肃政局带来崭新的民主气象,而且最终沦为各方势力争权夺利的工具。因此,当10月固原州举行议员选举时,甘肃省临时议会已是几经沉浮,且付出了血的代价。到了县一级,“舶来”的临时议会得不到人民的认可,又缺少经济上、军事上的后盾,只能削足适履、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所谓的民主事项,很快就遭到了历史的淘汰。

固原县临时议会1914年解散,1915年又按部就班地恢复,被称为第一届县议会,随之县教育会、县农会相继成立。1920年,国会分为参议院和众议院,固原县吴本植当选为参议院议员。1921年,化平县劝学所所长张逢泰当选为国会第三届众议院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