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在姚河塬的诸侯国

二、定都在姚河塬的诸侯国

周朝灭商之后,为巩固国家政权,周天子将土地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所封之地被称为诸侯国,封国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的安全。彭阳县姚河塬遗址是宁夏南部及泾河流域上游地区首次发现的一处大型西周遗址,也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西周早期封国都邑城址,遗址的年代从商代晚期延续到西周晚期,从发掘的甲骨文内容被证实是西周时期获国的都城遗址,反映了在周人灭商之前,今彭阳红茹河流域既是周人故地,又是防御北方戎人的军事重地,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西周统治者通过西迁东部和利用当地殷商遗民、建立封国等手段,向西部扩张与抵御戎人集团的西周早期西部边疆治理模式。但在目前有据可查的历史资料中,却没有任何关于它的记载,一个消失在历史上的神秘诸侯国,通过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彭阳县姚河塬的考古发掘重现于世,姚河塬遗址也因此先后入选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姚河塬遗址主要包括62万平方米的都城遗址及铸铜作坊遗迹和50多座墓葬区遗址。

都城遗址的城池面积达62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功能齐全,在3000年前这样的城池罕见。城址分为内城和外城。壕沟、渠池、墓葬区、作坊区、宫殿建筑基址、道路及房屋等遗迹。出土青铜车马器有轭、衡末饰、轴饰等。另有玉璧、柄形器和鱼、蝉、螳螂等形状的玉器,骨器有象牙梳、象牙杯、骨簪等,还发现数量丰富的蚌器等。

墓葬区遗址共有50多座墓葬,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在已发掘的20多座墓葬中,有两座甲字形、深12米左右、带斜坡墓道的大型墓。墓葬规模显示墓主应是西周诸侯级别。甲字形大墓比较奇特的是,在大型墓的墓室口部和墓道两侧,存在与大墓旁的中型墓葬相连的通道。这种墓葬形制,在国内西周考古史上属于首次发现。互相连通的墓葬,在姚河塬遗址区目前发现了四组,分属四代国君。围绕着墓葬区外围的,是以弧形分布的6座马坑及4座车马坑。在墓道、墓室中有大量殉人及殉牲,全部有腰坑殉狗。腰坑指在墓底中央、墓主腰部下的位置有意挖出的小坑,坑内通常殉牲或葬物,较高级的墓葬腰坑内还常见有殉人,但周人基本已经不用殉人殉牲的葬俗,姚河塬墓葬却依然有殉牲的现象,它是商代墓葬的主要特征之一,可以充分说明墓主人应该是西周时期的商朝遗民。

铸铜作坊遗迹是姚河塬遗址区的重大发现之一。整个铸铜作坊的区域面积大约有4200平方米。铸铜作坊区的遗迹有道路、房址、烘范窑、储泥坑、掺和料堆积、炉子、水渠、水池、填埋废弃陶范的坑等遗迹,出土陶模、陶范、泥芯、鼓风嘴、坩埚、炉壁、熔铜渣、骨器、石器等一系列铸铜相关遗物,整个铸铜遗址操作链基本完整,铸铜活动比较频繁。铜在西周时期是稀有金属,归国家管控。复杂的铸铜工艺,在当时更属于高科技,非一般人能够掌握的技能。在等级制度森严的西周,开展成规模的铸铜活动,不仅要得到周天子的授权,还需要有周王赏赐给诸侯掌握铸铜工艺的工匠。我国以往发掘的西周文化的铸铜作坊较少,主要集中在宝鸡、洛阳等王畿之地,总计不超过五处。姚河塬遗址铸铜作坊,是目前所知西周早期铸铜作坊中,位置最靠西北的一处,成熟的铸铜体系和复杂的人群构成、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形成了特殊的青铜文化面貌。

姚河塬遗址发现的刀形马车坑

甲骨文的出土是姚河塬遗址区的重大发现。在甲字形墓葬的墓道填土以及遗址区东南的灰坑中发现的甲骨文总计150余字,其中一块甲骨文是牛的肩胛骨,上有两行刻词共35个字;一块是龟的腹甲共有20多个字,所涉内容有农业生产、巡狩和国别以及与戎人的征战,是周戎关系重要的史料和新发现,为目前所知甲骨文发现最西北的边地和中原商周文字和占卜文化的覆盖区,也是已发现西周时期甲骨文中最长的连续性铭文。出土的“人戎于获侯”的甲骨文字对判断姚河塬城址的性质和国别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材料,说明姚河塬城址是西周早期分封的诸侯国获国的都邑城址,是目前发现的周人最西北的军事前哨基地,主要对抗的人群是西周边疆以西的戎人族群。从姚河塬遗址的地理位置看,这里处于周人最西北的边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区域在《诗经》《国语》《史记》等记载中属于商周时期的大原,居住有猃狁、犬戎、鬼戎、义渠戎等“戎人集团”,且经常进入西周边地。从武王之前的先周到西周灭亡,居于西北的戎人一直是周王朝的威胁,双方不断发生战争。穆王时西征犬戎,获其五王,迁戎于大原;夷王时命虢公率六师伐大原之戎;周宣王大败犬戎于大原,周幽王时犬戎又南下攻入镐京,西周灭亡。

奢侈品的出土是姚河塬遗址区的重要发现。姚河塬遗址曾经遭遇盗掘,但出土文物种类还是比较丰富,涵盖了各个方面。原始瓷器、玛瑙等奢侈品的出土说明当时这里的居民不但富有,而且对外贸易往来也很密切。姚河塬遗址也是目前所知最西北的原始瓷器出土地,有瓿、罐等器类,应当来自东南沿海地区,是远距离长途贸易的结果。遗址发现的费昂斯珠、玛瑙珠、玉器、瓷器、象牙制品等可能通过赏赐、贸易、交换等方式传播到该区域,但无论是哪种方式传入姚河塬,都印证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交流的最早孔道之一。

姚河塬遗址内涵丰富,包含仰韶时期、常山下层、晚商、刘家、先周、西周和战国秦汉等多时代遗存和文化类型,特别是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更具代表性。商代晚期遗存含有刘家、中原、寺洼等地文化因素,说明晚商时期这里已经是一处具有多文化杂居的中心性遗址,而不是一处单纯的土著遗存,该遗址与中原殷商文化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通过持续的考古发掘,明晰了姚河塬获国都城是从西周早期延续到西周晚期至周人东迁洛邑,贯穿整个西周历史,是具有连续性的周文化在西北地区的桥头堡,姚河塬城址的考古发掘,对了解西周国家的政治格局、周王朝与西北边陲地区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