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鼻祖皇甫谧
东汉后期至唐朝,在固原市彭阳县形成了著名的安定朝那皇甫家族。东汉有“西州三明”之一的儒将奇才皇甫规,魏晋时期有影响的当属皇甫谧,其后有影响的就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皇甫镛等。皇甫规之侄皇甫嵩,在汉灵帝时为北地郡太守,后投靠董卓被拜为征西将军、太尉。皇甫谧是皇甫嵩的曾孙,他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医学家,也是固原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唯一历史伟人。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号玄晏,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卒于西晋太康三年(282)。皇甫谧幼年时过继给叔父,随叔父从朝那县迁居新安县。
皇甫谧少时不好学,游荡无度,到了20岁仍不喜欢读书,叔母任氏唇焦舌干地多次教诲,遂开始修身笃学,带经而农,努力读诵,勤力不怠。自此之后,他废寝忘食,尽数阅览百家之说,学识渊博而沉静少欲,被人称为“书淫”。
曹魏景元元年(260),魏国相国司马昭招揽天下名士37人,唯独皇甫谧推辞不应。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废魏称帝后,非常敬佩他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请他做官,多次下诏敦请,皇甫谧上表辞官,唯求借书,武帝司马炎,便送书一车。晋武帝咸宁元年(275),武帝又先后诏皇甫谧任太子中庶子、议郎、著作郎等职,皇甫谧均以有病为名推辞不应,终生不仕,但他的门人挚虞官至尚书郎、张轨官至太尉,还有很多门人为晋代名臣。西晋文学青年左思构思10年写就《三都赋》,开始并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皇甫谧为《三都赋》作序后,出现了竞相传抄现象,一时“洛阳纸贵”。
皇甫谧的文笔风格犀利,对仗工整,音语铿锵,结构严谨,撰著的《帝王世纪》《玄晏春秋》《年历》《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郡国志》《国都城记》等文史著作广采百纳,博据考稽,建树史学,对三皇五帝到曹魏数千年间的帝王世系及重要事件作了较为详尽的整理,在史前史研究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把史前史的开端推到了“三皇”时代,认为“三皇”有两种说法:一是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另一种说法是伏羲、神农、黄帝。“五帝”是少昊、高阳、高辛、唐尧、虞舜,把中国历史起源的时间提前到上古时代;对前人以及《史记》中语焉不详的历史事实尤其是“三皇五帝”的世系纪年及重大活动进行了补充和考证;对历史上地方名称的前后变更及一个民族或王朝迁徙地名的变化作了较详尽的考证;第一次对历代土地、人口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统计和分析,整理保存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将历史人物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肯定了历史人物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皇甫谧40岁时,罹患风痹,半身麻木不仁,右脚偏小,病痛导致自杀,都被叔母及时制止,残酷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疾病,铸就了皇甫谧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人格,在与病魔抗争中开始潜心钻研医术。他结合自身实践感受在认真研究《黄帝内经》《灵枢经》《素问》等许多古典医学著作精华的基础上,对针灸穴位进行了科学的归类整理,在医学领域矗起丰碑,编成《针灸甲乙经》十二卷,该书明确了人体649个穴位、349个穴名的归经和部位,统一了穴位名称,区分了正名与别名。介绍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上百种病症及针灸治疗经验,并对五脏与五官关系、脏腑与体表器官关系、津液运行、病有标本、虚实补泻、天人相应、脏腑阴阳配合、望色察病、精神状态、音乐对内脏器官的影响等问题都作了探讨和理论上的阐述,奠定了针灸学科理论基础,对针灸学以至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针灸甲乙经》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为历代研习针灸学的必读课本,唐朝太医署在学习针灸学时就以该书为教材。现今的针灸医学不但在国内得到飞速发展,并且风靡世界,世界卫生组织批准把针灸列为治疗专项,到处受到人们的欢迎。正因为如此,皇甫谧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与孔子齐名于世界文化史的历史名人。
皇甫谧是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继承了先秦以来一元论的哲学观点,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生命的根源。认为天所赋予的是生生之机,气所赋予的是物质基础,两相结合,万物才有生化之机。自然界万物万象正是由于所受气不同而致,从四时气候来说,有春、夏、秋、冬四气,从自然来说有风、雨、雷、电等气,气是天地万物最原始的物质基础。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廪气而成,他在《针灸甲乙经》中说“两精相搏谓之神”,两性之精气结合,产生新的生命,而新生命随着形体的完备,也相应地具备了精神,并提出人的精神状态是随着物质器官的形成而出现。皇甫谧还特别阐述了梦幻的出现,并不是因为精神能脱离形体而独立活动,准确表达了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存在决定意识等唯物主义观点。皇甫谧不仅认识到自然界是物质的,而且看到了一切事物都在矛盾中发展变化,促进了万事万物的盛衰荣枯和社会历史的演化,认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可逆转的,人的活动必须顺时而动,尊重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他在《针灸甲乙经》中说:“故阴阳者,万物之始终,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阴阳不断转化,同时又互相制约,表达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皇甫谧一生清贫,沉静寡欲,与流俗异趣。在《玄守论》中明确提出了“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的观点,表达了他不与世俗流趣、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思想。《晋书·皇甫谧传》还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皇甫谧姑母的儿子梁柳当了城阳太守,将赴任,人们劝皇甫谧为其饯行。他回答说:梁柳未当官时到我家里来,我迎送他时门都不出,吃饭时上点咸菜,穷人都不认为酒肉是好朋友;今天他当上郡守,我若为他饯行,那就是看重城阳太守而轻视梁柳,不符合古人之道,我心中不安啊。晚年著《笃终》,论葬送之别,提倡薄葬,告诫和要求子孙:“吾欲朝死夕葬,夕死朝葬,不设棺椁,不加缠敛,不修沐浴,不造新服。”不要停灵家中多日吊唁,不要宰牲祭祀,以平常饭食表示一下就行了,坟墓上面种草种树一如平常。这种薄葬理念与西晋贵族奢侈之风大相径庭。
皇甫谧的固原同乡、挚友张轨在永兴元年(304)率兵出击进入凉州的漠北鲜卑族,胜利后割据西凉76年,史称前凉。张轨深受皇甫谧的思想影响,他在位期间重视农桑,铸五铢钱,促商品流通。任高才硕学,加强治理。设学校,召官宦子弟500人。兴土木,建设姑藏城(今甘肃武威城)。永嘉五年(311),匈奴刘曜夺取洛阳后,中原大批民众逃亡凉州,张轨特设武兴郡、晋兴郡予以安置。时有民谣道:“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376年,前凉被前秦攻灭前,始终是中原文化在西北的桥头堡。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著:《史记》(修订本),中华书局,2014年版。
[2](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2014年版。
[3]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4]徐文范:《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卷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
[5]陈育宁主编:《宁夏通史》(古代卷),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薛正昌:《固原历史地理与文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7]佘贵孝、郭勤华:《固原历史》,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8]刘光华主编,汪受宽著:《甘肃通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徐兴亚:《西海固通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注释】
[1](唐)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五行志中》。
[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记》。
[3](唐)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石季龙载记》。
[4](唐)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石季龙载记》。
[5](唐)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石季龙载记》。
[6](北齐)魏收著:《魏书·鲜卑乞伏国仁传》。
[7](唐)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8](北齐)魏收著:《魏书·食货志》。
[9](北齐)魏收著:《魏书·世祖纪》。
[10](北齐)魏收著:《魏书·显祖纪》。
[11](北齐)魏收著:《魏书·吕罗汉传》。
[1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梁纪》。
[13](唐)魏徵主编:《隋书·刑法志》。
[14](唐)道宣:《广弘明集》卷10。
[15](唐)令狐德主编:《周书·本纪·卷一》。
[16](唐)令狐德?主编:《周书·本纪·卷一》。
[17](唐)令狐德?主编:《周书·本纪·卷一》。
[18](唐)令狐德主编:《周书·列传·卷二十五》。
[19](唐)魏徵主编:《隋书·地理志》。
[20](北齐)魏收著:《魏书·高祖纪下》。
[21](北齐)魏收著:《魏书·食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