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金争战中的固原籍将领

七、宋夏金争战中的固原籍将领

固原一直处于宋夏金交战的前沿。长期的战争,养成了固原人强劲、尚武、自卫的习俗,锤炼出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军人,时称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

向 宝 生卒年不详,北宋将领,神宗时期镇戎军(今固原原州区)人,年幼时就善于骑射,14岁时第一次上战场就斩杀两个敌军;此后向宝屡立军功,在战场上闯下赫赫威名。当时,在五原郡有一个叫卑邪州的悍匪作乱,以至于方圆百里都没有人烟,朝廷曾多次派人去围剿但均以失败告终。后来向宝奉命剿匪,结果一箭就把卑邪州给杀了,后来向宝还射杀了巨盗郭邈山等。庆历年间,枢密大学士梁适称向宝为“今之飞将也”。向宝最终官至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嘉州团练使。宋神宗也是屡称其勇堪比薛仁贵。后因积劳病死,宋神宗下令厚恤其家。

郭 成(?—1130)字信之,北宋将领,德顺军中安堡(今西吉县什字乡)人。青年从军,初任泾原路供奉官。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七月,宋朝大军分五路征讨西夏,郭成担任泾原路主力的前锋主将,率先打到灵武城下,立了头功,受到进秩四等的奖赏。宋哲宗绍圣五年(1098),郭成再次大败西夏军,俘虏夏军官兵三千多人,缴获牛羊十万余头只,并乘胜攻占了天都山(今宁夏海原南华山、西华山一带)。郭成建立奇功,被提升为雄州(今河北雄县)防御史、泾原钤辖。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郭成率部修筑绥戎、怀戎二堡(均在今海原县境内),时值隆冬,又常有夏兵前来袭扰,他一边指挥战斗,一边昼夜施工,风餐露宿,终因积劳成疾,病逝在工地上。宋高宗亲手批示:“郭成尽忠报国,有功于民,宜载祀典。”朝廷为了纪念郭成,破例为他建庙,塑金身。郭庙建成时,高宗皇帝又亲笔为庙门御书“仁勇”两字。《宋史》赞誉郭成既是一员“名震西部”的著名战将,又是一位“轻财好施”的廉吏。

郭 浩(1087—1145)字充道,北宋将领,郭成次子,出生在德顺军陇干城(今隆德县城关镇),因父荫为官,是南宋“川陕三大将”之一。北宋宋徽宗时,任怀庆路第五将。多次胜西夏军,累迁至中州刺史。建炎二年(1128),任泾原路兵马钤辖,知泾州,权鄜延路经略安抚使,致力于抗金御夏。建炎三年(1129),随张俊在和尚原战役中,郭浩与吴玠、吴璘兄弟密切配合,重创金军,后又取得富平之战的胜利,为南宋保住了川陕门户。诗人陆游《书愤》中的头四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其中的“大散关”,就是当年吴玠、吴璘兄弟与郭浩在大散关和尚原击败金兵的地方。郭浩后被调知金州(今陕西安康),由于金州残损破坏特别严重,郭浩召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田。为了补给军需,郭浩把积余的十万缗钱资助给户部。建炎十四年(1141),宋高宗召见郭浩,拜检校少保。同年,为金、房、开、达州经略安抚使,兼知金州枢密院都统制,屯金州,筑建帅府。

郭浩去世时,他的三个儿子年弱,到宋孝宗时期,其子郭棣、郭呆、郭果都得到重用,孙辈郭倪、郭倬、郭僎都历任高官,郭氏家族任禁军将领三十余年,有四人任殿帅,地位显赫。

曲 珍(1031—1089)字君玉,北宋将领,德顺军(今隆德县)人。曲家世代为当地世居大姓,族内有尚武传统,当西夏军入侵时,在没有官军支持的情况下,曲家诸父纠集族党把西夏军队打跑,曲氏以勇武闻名于边疆地区。曲珍自幼苦练武艺,骑射技精,有百步穿钱的硬功夫,以材武长雄边关。后被秦凤路都钤辖刘温润看中,就让他跟随在自己身边参加作战。后因屡屡建功,先后升任阁门祗候、内殿崇班。熙宁间(1068—1077),随军参加征讨交趾(今越南北部)的战争。元丰五年(1082),曲珍担负永乐城(今陕西米脂北)守城任务,在与西夏战争中失败出逃,被贬官为皇城使。元祐初(1086),重新起用,任环庆路副总管,此时,夏兵进攻泾原(今甘肃平凉),号四十万,曲珍采取避实击虚的办法,急行军三百里,大败夏军,解救了泾原之围。晋升为东上阁门使、忠州(今重庆忠县)防御使。

曲 端(1090—1131)字正甫,南宋将领,宋镇戎军(今固原市原州区)人。父亲曲涣,曾任左班殿直,后战死沙场。曲端三岁时,以父荫授任三班借职。机敏知书,善于写作,富有兵机韬略。历任秦凤路队将、泾原路通安寨兵马监押、泾原路第三将。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西夏乘金国围攻汴京(今河南开封),遂攻取西安州(今海原县西安乡)、怀德军(今原州区黄铎堡镇),北宋西北门户镇戎军无守将,曲端临危受命,极力苦战,御西夏军南下。南宋建炎二年(1128),金将娄宿破长安,曲端力撑残局。曲端叔父任偏将,战败后被曲端斩杀,全军折服。随后,南宋命延安知府王庶节制陕西六路军马,改任曲端吉州团练使、节制司都统制,率泾原兵近万人驻淳化。金军攻延安,曲端出兵,王庶增援,延安失陷,王庶逃至襄乐,曲端斥其“固知爱身,不知爱天子城”,夺王庶节制使印,放其南归。建炎四年(1130)秋,金兵进攻江淮,张浚劝曲端率军南下,曲端主张按兵据险,与张浚意见不合,被解除兵权,降为海州团练使,谪驻万安州。绍兴元年(1131),被张浚、王庶、谢亮合谋陷害,而且身为同乡的大将吴玠也因争夺战功诬陷曲端谋反,最终因酷刑死于恭州(重庆),年仅41岁。后追复曲端宣州观察使,谥号“壮愍”。

1098—1162)南宋将领。德顺军(今隆德县)人。前泸州军节度使刘仲武之子,“南渡十将”之一。少年时代跟随父亲生活在军营之中,转战于陇右战场。宋高宗时期,刘锜担任陇右都护,多次战胜西夏,颇具威名。建炎四年(1130),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看中刘锜,任命他担任泾原经略使兼知渭州(今甘肃平凉)。绍兴三年(1133)担任宣抚司统制,与吴玠分别负责守卫陕西和四川。以后又被召入京城任江东路副总管。绍兴六年(1136),提举宿卫亲军。绍兴十年(1140)五月,金国大将兀术率二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南宋,刘锜率领二万人在顺昌(安徽阜阳)成功地完成了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战略阻击任务,包括将兀术的十万“拐子马队”,扭转了南宋被动战局,并一举收复了淮北。绍兴三十二年(1162),刘锜去世,获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武穆。宋孝宗时追封吴王,加赠太子太保。著有《清溪诗集》,《全宋诗》录其诗七首。刘锜性格豪爽、深沉果断,有儒将风度,对南宋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起到重大作用。《宋史》称“张俊与韩世忠、刘锜、岳飞并为名将,世称张韩刘岳”。

张中孚(1097—1156)字信甫,金朝名将,张义堡(今原州区张易镇)人。其父张逵为北宋太师,封建庆国公。中孚幼喜读书,从军后,以父任补承节郎。北宋靖康年间,金兵大举南下,张逵领兵在太原(今山西太原)与金兵战斗中阵亡。张中孚单独率领部下十多人冲入敌阵,夺回父尸,妥为安葬。他跟随吴玠、张浚等人抗击金兵,任知镇戎军(今甘肃镇原)兼安抚使。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四年(1130)九月,宋金富平(今陕西富平)会战,十万宋军一败涂地,宋军主帅张浚撤往川蜀,而留张中孚兄弟守卫渭州(今甘肃平凉)。不久,面对强大的金兵大军,张氏兄弟举城投降。归降金国后,张氏兄弟又带金兵进攻古原州,相继攻占熙(今甘肃临洮)、河(今甘肃临夏)、阶(今甘肃武都)、城(今甘肃成县)等。张中孚因功任镇洮军节度使,知渭州,兼泾原路(今甘肃平凉)经略安抚使。此时,南宋叛臣刘豫被金国立为“大齐”皇帝,统治河南、陕西之地。伪齐政权强行“什一税法”,扩占民田,检查登记户口,征编丁壮组织“乡军”(一种地方军队),报耕农田。张中孚从维护乡民百姓利益出发,冒罪上书,以泾原土地瘠薄,田产不丰为由,拒不执行。当时,伪齐政权督行甚严,地方官大多不敢违抗,许多人都为张中孚担忧,而他却泰然处之。不久伪齐倒台,唯独泾原路免遭聚敛土地之苦,而这一切全是张中孚的功劳。金天眷三年(1140),张中孚担任金国陕西诸路节度使,知京兆府(今陕西西安)。翌年十一月,宋金“绍兴和议”,金将河南、陕西一部分地区划给南宋,张中孚与其弟张中彦留关西,归属南宋。嗣后,金将完颜宗弼(即金兀术)举兵南进,再度攻占了河南、陕西之地,张中孚重归金朝,后任金尚书左丞,封南阳郡王。贞元三年(1155),张中孚以疾告老,为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尹,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宿王。后以疾去世,终年59岁。丧葬之日,至为罢市,数万老幼扶柩痛哭流涕参加葬礼。

张中彦 生卒年不详,字才甫,金朝将领,张中孚之弟,文武兼备,多才多艺。官至节度使,兵马都总管,封宋国公。宋建炎四年(1130),与其兄泾原路统制张中孚一同降金,后先后担任秦凤路经略使和凤翔经略使。金皇统间(1141—1148),张中彦担任静难军节度使,在兼泾原路兵马都总管、宁州刺史时,金宗室有人打死属员,张中彦不畏强暴,绳之以法。张中彦精于土木工程,正隆三年(1158)海陵王营建汴京(今开封)新宫殿,张中彦自领重任,采伐六盘山巨木,建起长桥十数里,以车运木,若行平地,开通了六盘山到水洛(今甘肃庄浪县)之路,遂通汴梁。据《金史·张中彦传》记载:大定年间(1161—1189),张中彦卒于熙秦路兵马都总管任,终年75岁,百姓哀号辍市,立像祀之。

吴 玠(1093—1139)字晋卿,南宋将领,德顺军陇干(今隆德县)人。少时沉毅有志节,知兵,善骑射,读书能通大义。靖康初,夏军攻怀德军,因功擢第二副将。后在曲端部下多次击败金兵。绍兴元年(1131)十月,完颜宗弼(兀术)集诸路兵十余万人,造浮桥,跨渭水,垒石为城,结成“连珠营”,向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吴玠与郭浩联合,带领宋军在和尚原(今宝鸡西南)、仙人关(甘肃徽县陈仓古道)两次打败金兵,使南宋与金国在陕西形成相持局面。吴玠升为镇西军节度使,后又升任川陕宣抚副使。绍兴六年(1136),吴玠兼营田大使,调拨军队恢复水利事业、帮助数万户失业农民恢复生产,并组织军队屯田。自绍兴元年至四年,川陕是宋金战争的主要战场,甚至是唯一的战场。吴玠军近乎独立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吴 璘(1102—1167)字唐卿,吴玠之弟,少好骑射。随从兄长吴玠攻战,为南宋立下了赫赫战功。《宋史》记载吴璘刚勇,喜大节略,苛细读史,晓大义。后接替吴玠为将,守蜀20余年,独当一面,成名仅次于吴玠。著有兵法两篇。乾道三年(1167)病故后,宋高宗停朝二日,赐银千两,赠太师,追封信王。

吴 挺(1138—1193)字仲烈,吴璘第五子,早年随父从军,升至利州西路前军同统制。绍兴三十一年(1161)起,随吴璘抗击西线金军,屡立战功。25岁时就担任武昌军承宣使等职。吴璘去世后,他入朝任左卫上将军、主管侍卫步军司。淳熙元年(1174),吴挺执掌四川主要兵权。淳熙四年(1177),改授知兴州、利州西路安抚使,加少保、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