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志编修
清代是我国地方志编修的鼎盛时期。清代三次修成一统志,其中两次就在乾隆年间。这与清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稳定有直接关系,同时,修志可以掌握各地户口、钱粮、地理、兵燹、民俗等,有助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顺治年间,清政府为了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地位,让读书人承认他们的统治正统,为他们树碑立传、歌功颂德,各地开始兴修方志,固原州也不例外。
顺治十三年(1656),隆德知县常星景(山西翼城县人)与张炜编修《隆德县志》,康熙二年(1663)成书,是宁夏纂修最早的一部清代地方志书,全册4万字,分12目,有沿革、山川、户口、田赋、物产、坛祠、河渠、风俗、官师、学校、人物、灾异等。
康熙年间,清政府诏令各省、府、州、县修志。雍正年间,修志再次被重视,并规定60年重修一次。但是康熙、雍正年间,固原州却无成书志书,这主要是因为三边总督迁至兰州,固原州由陕西划归甘肃管辖,尤其是三边总督府驻地的变化,让高层次的文化圈在固原消失,普通人又没有人力和物力完成一州之志。另外,清初直至乾隆初,固原多为军事基地,新疆、西藏用兵,固原兵居多,且康熙年间,固原有大灾一次,小灾数次,钱粮维系困难,修志更难提上日程。
乾隆十七年(1752),平凉府盐茶厅同知朱亨衍主持编修的《盐茶厅志备遗》抄本问世。该书所收集的资料由举人刘统及贡生4人、监生12人采辑,历时两年多完成,朱亨衍、刘统、曹葵龙分别作序。全书分23个目,有图说、星野、疆域、形胜、建制沿革、城堡、山川、水利、古迹、田赋、户口徭役、风俗、官制、名宦乡贤、学校、署廨、积贮、廪仓、坛庙、寺观、人物、物产、艺文等。
道光六年(1826),由时任隆德县令黄景纂辑、训导兰乃莹校正、邑人马超闲等10人编修的《隆德县续志》问世,该书续修了自《隆德县志》成书后至道光年间隆德地方有关情况。全书约2万字,书前冠有舆地城池及风景图7幅,即隆德堡图、四泉图、莲花池图、灵湫图、隆德寨图、六盘关砦图、韩魏公祠图。黄景撰序文,岁贡生董效思、训导兰乃莹撰跋文各1篇。正文共分为6目,即户口、地亩、灾异、职官、人物、艺文。该书各页署有“道光丙戌镌、本衙藏版”字样,为研究宁夏清代刻书情况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实证。该志国内已不见流传,为十分珍贵的稀见方志,现存美国国会图书馆。
咸丰时,有编修刻印的《固原州赋役全书》三卷问世,全书约28万字,记载了道光三年(1823)至咸丰二年(1852)固原州财政收支,赋役制度沿革等内容。咸丰五年(1855),《固原州宪纲事宜册》问世,共一卷,为抄本,约0.3万字,内容为州城、州境、民族、农业、赋役、寺庙、建筑、文武衙门学校、士贡生员、文庙崇祀、扼要隘口塘汛、通衢官路、驿站、社会救济、司法等。
固原方志馆收藏的宣统《固原州志》
光绪三十四年(1908),《海城县志》编修完成,共两册,分十卷,由海城县知县杨金庚、儒学训导陈廷珍、贡生马崇德、廪生何樊德编修,约5万字。
光绪三十三年(1907),宣统《固原州志》开修,总纂王学伊。王学伊,字平三,山西文水县人,光绪甲午科进士,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任固原直隶州知州,民国二年(1913)提升泾源道伊,是在固原为官时间较长且颇有政绩的一位官吏。《固原州志》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挖掘整理了历朝史籍、著述、文书等,囊括了固原自然、历史、人文,详细记录了清末固原现状。在编修过程中,王学伊大量地采用了本地文人作为编校人员,本地文人本就对地方历史文化有详细了解,在深入考证、采访的过程中,更能深入融入社会,拿到更加真实有用的数据,这为该志快速成书提供了资料保障。
在该志的印刷过程中,也是多方筹措和捐赠,才在费用上得到了保障。比如董福祥的侍室赵氏、本籍绅士祁应兴、祁应魁兄弟等都出资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