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郡的设置与回中道的开发
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张骞出使西域返回,汉王朝开始与西域交往,丝绸之路开通。作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重要通道,伴随着西汉王朝在西北移民屯田的浪潮,固原的政治、军事战略地位进一步得到认识和利用。安定郡因处在长安与北边匈奴的缓冲地带,军事地位非常重要,汉朝选其“良家子”作为朝廷宿卫和进攻匈奴的精勇,因此兼军事与商贸于一身,成为西汉一个重要的地区,是关中通往西北地区的重要军事区。安定郡的重要性在于,对内可以防御关中三辅,对外可以作为对羌和匈奴作战的前线。
西汉时期,固原地区的行政建置内容十分丰富,既划分北地郡部分设安定郡,又有安定属国,显示出西汉王朝对于固原的重视。固原的行政建置与固原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固原地区的经济开发几乎是同时推进,反映出固原地域的独特性。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设安定郡,隶属凉州刺史部,郡治高平(今固原市原州区)。安定郡的辖县,位于固原境内的有高平、朝那县(今彭阳县古城镇)、乌氏县(今泾源县北)、月氏道(今隆德县观庄乡红土城)和三水县(今同心县东)。自武帝时期始,将降汉的匈奴人安置在北地、安定两郡,设属国都尉管理。安定属国都尉设在三水县,主要管理安置在此地的降汉匈奴人、原居于此地的人以及因战乱迁徙而来的羌人等。
秦始皇巡视陇西、北地时由咸阳出发,向西北行入北地郡,经茹河大道至朝那湫祭神祭水,而后西进陇西郡,后东返出鸡头山,走鸡头道驻跸回中宫。随后,秦始皇下令全国修筑驰道,回中道得到了初步开发。汉武帝时,设置安定郡,在客观上直接促成了回中道的开发。元封四年(前107),汉武帝下令修通回中道,开通了由关中至安定的干道,开辟的这条新通道实现了北出萧关的战略目的。
安定郡的设置与回中道的开通是相辅相成的。回中道作为连接关中与安定郡郡治高平的重要通道,为汉朝抗击匈奴调兵遣将提供了便利,后来汉武帝数次巡视安定、回中,皆走此道。汉武帝征讨匈奴结束后,回中道又成为连接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就是说,回中道为后来丝绸之路开通奠定了基础,是一条通往河西、西域的交通要道。
汉代对回中道线路的开拓和利用,实现了运兵、运粮等交通便利,将西北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交通的便利形势,有利于朝廷的控制。
总之,固原作为连接关中地区与西北边塞的战略要地,从秦代开始就受到重视。汉武帝开通回中道,实现了运粮和运兵的快捷便利。安定郡重要的战略地位,导致在秦汉之际和两汉之际,争夺安定郡的控制权就成为站稳关中地区的必然措施。自秦代开始,从关中通往固原的线路逐步开通,秦始皇和汉武帝对这一地区多次巡视。汉代将这条重要的通道命名为回中道,为抗击匈奴调兵遣将提供了便利。汉武帝征讨匈奴结束后,固原又成为连接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固原战略地位的提升,与秦汉王朝不断向北拓展疆土,以及匈奴族、羌族持续进入内地,两种文明间的冲突密切相关。固原作为安定郡的政治、军事、交通中心,出土的西汉地下排水管道,说明当时固原城镇建设已具有相当规模。在华夏与少数民族对固原的反复争夺上,更彰显出固原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