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抗清事件和王辅臣兵变
顺治元年(1644)五月,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同年冬天,明三边总督李化熙投降清军,固原全境归属清朝。清初,明朝余部武装及李自成旧部的反清活动接连不断,在固原也发生了多起抗清事件。据《清史稿》列传四十二记载,“时李自成将贺珍、贺弘器、李明义等分据汉中、兴安、固原诸地,窥西安”,均被驻守西安的清军将领张勇、马宁等人击败。顺治四年(1647),归顺清朝的明朝旧将马德起兵反清,伙同贺弘器,攻陷安定(今甘肃定西),驻守西安的张勇随总兵刘芳名率军驰援,攻克固原,俘马德,斩贺弘器、李明义。
武大定反清 清朝满汉蒙八旗军占领固原后,陕西布政使司将军董学礼委任明朝旧将何世元为固原总兵、武大定为副将,驻镇固原。因武大定骄悍,何世元不能制,董学礼便调武大定率固原兵500人,赴凤翔养马。
顺治二年(1645),清政府颁恩诏于陕西全省,大赦天下,颁布恢复生产和经济的政策,以安定人心、稳定局势。与此同时,再次重申剃发令,强迫百姓剃发,违者处死,引起了一些小规模的军民冲突。十二月,贺珍在汉中起事,举兵北向西安。武大定在凤翔起事,带兵千余,返回固原,于十二月二十二日埋伏在固原城南关,自率少数人马抵城下,诈言有军机要商。城门刚启,武大定率众冲入城内,杀死固原总兵何世元和固原兵备道吕鸣夏、左营守备赵文光、前营守备董师吉、中军守备张永年等。固原协防魏尚忠也战死于固原草场门外。
陕西总督孟乔芳闻讯后,急忙调兵围剿武大定。顺治三年正月十三日,武大定率军自固原西门撤出,转入陇南西和县。九月,“叛逆武大定等盘踞西和县三寨山,抢掠地方,迄今半载,蒙肃王殿下统率大兵围困两月有余,于八月初八日子时攻破山寨,已经逆贼杀死不计其数……因大兵久住秦州(今甘肃天水市),邻封供应艰难,于二十五日分四旗兵马就食巩昌矣,俟马匹膘壮后,收服四川”[1]。
顺治五年(1648)十月,武大定被清军击败,他带领部下劲卒三千人转战陕西汉中地区后被清军击散,武大定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
王辅臣兵变 王辅臣,早年参加农民军。后投靠明朝的大同镇总兵官姜瓖,而姜瓖杀掉大顺将领张天琳后,又举城投靠清兵,王辅臣亦随之降清。王辅臣降清后,因其勇猛,受顺治帝欣赏。当时,平西王吴三桂极力笼络著名武将,王辅臣当然在他的视野之中,吴三桂请示了顺治帝后,授给王辅臣援剿右镇总兵官,隶属于自己的部下。顺治十八年(1661),王辅臣跟随吴三桂入缅甸。
康熙帝即位后,调王辅臣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
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宁羌叛乱爆发,王辅臣跟随大学士莫洛平叛,莫洛故意克扣王辅臣部马匹粮草,因为粮饷马匹分配不公,王辅臣的副将邵苓芝怨气冲天,领兵冲击八旗军营,仓促中莫洛咽喉中箭身亡。据《八旗通志·莫洛传》记载:王辅臣亲自鼓噪上阵,攻击莫洛军营。此时,清军对战吴三桂也是屡战屡败,这种大环境催化了王辅臣的兵变。兼并莫洛的军队后,王辅臣派使持书往见吴三桂,表示愿随反清,接着引兵北返,至沔县,经略阳,进入陇南。王辅臣决定以位处陕甘要冲的平凉为根据地,北控宁夏,南接巴蜀,东拒清军。于是又率部北抵平凉,驻平凉游击李师膺开城迎降。不久,庆阳、平凉各州尽附于王辅臣。当时吴三桂已封王辅臣为平远大将军、陕西东路总管,并助饷银二十万两,还令王屏藩、吴之茂率部北进,援助王辅臣攻取整个陇右。
此时,驻守固原道的陈彭投降王辅臣,被任为伪巡抚,驻守固原,北控宁夏。
康熙十四年(1675),康熙帝让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前去劝说,希望王辅臣迷途知返,并表示朝廷可以既往不咎,但此时的王辅臣已然无路可走,并对清军展开主动进攻。康熙帝急调驻大同兵及神木、归化城兵,命令副都统恰塔、员外郎拉笃祜领兵增援。“或由延安,或由定边,速赴固原。此兵既到,陈福即率本标兵,或先定固原,或会大将军贝勒,先取平凉,与恰塔、拉笃祜酌行。大同兵既往固原,令郎中胡什巴,分太原蒙古兵五百名赴大同驻守。”[2]同年十二月,固原城叛军达万余,陕西提督陈福进逼固原时却被部下所杀。
在这种形势下,康熙帝不得不进一步重视对平凉、固原两地叛军的剿灭。康熙十五年(1676),康熙帝正式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率兵急赴陕西。三月,图海抵达平凉,诸将请乘势攻城,图海决定先招降,若是招降不成再布置攻城。图海久围不攻,彻底切断平凉和固原之间的联系,平凉逐渐成为孤城,粮草逐渐不够,将士们杀马为食,人心惊惶。图海又命令清军占据城北山墩,居高临下以红衣大将军炮轰击,王辅臣逐渐难以支撑。图海曾经对王辅臣有提携之恩,此刻攻心为上,反复传达康熙既往不咎的政策。同年六月,王辅臣再次降清,陈彭也归降清廷。此次平定兵变历时一年之久,平定统一以后的固原,对于清政府在陕甘宁青以及四川建立有序的秩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之后的平定准噶尔战役提供了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