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州“三杰”
蔡 祐 祖籍河南开封,其曾祖蔡绍为夏州刺史时,迁居高平。蔡祐聪敏孝行,膂力过人,善于骑射。北魏永安三年(530),宇文泰镇守原州,将蔡祐召为帐下亲信,并收为义子。宇文泰改立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后,加封蔡祐为宁逆将军,不久,蔡祐担任青州刺史,后又改任原州刺史,加封大都督。蔡祐跟随宇文泰南征北战数十年,奋勇当先,所向披靡,功勋卓著。宇文泰患病期间,蔡祐与宇文护(宇文泰侄子)、贺兰祥(宇文泰外甥)一同侍奉汤药。宇文泰死后,蔡祐悲痛欲绝,因此患上气疾,武成元年(559),蔡祐在原州病逝,北周明帝追赠蔡祐为柱国大将军,谥号为庄。
李 贤 先祖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县)人。西汉骑都尉将军李陵的后代。当年李陵被匈奴俘虏之后,全家便生活在北方少数民族境内,直到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南迁,李氏才随同南下,返回故里。父亲李文保曾在高平等地当地方官。李贤就出生在高平城。
在高平起义中,北魏尔朱天光秘密派人前往原州联络李贤,要他在城内想办法配合官兵作内应。李贤巧妙利用民族军的矛盾,使用调虎离山之计,把盘踞在原州城内的民族军诱出城外,使尔朱天光的部队顺利收复了原州。尔朱天光任命李贤为主簿,掌管文书,办理行政事务。万俟丑奴反攻原州时,李贤又冒死出城到雍州(今陕西西安西北)向尔朱天光求援解救了原州。李贤又因功被授为威烈将军、殿中将军、高平令。从此,李贤步入仕途。北魏永熙三年(534),大将军宇文泰西征进军驻原州,任李贤为都督,全权镇守原州。宇文泰控制西魏朝政时,升李贤为左都督、安东将军,封上邽县公,继续镇守原州。西魏大统二年(536),原州人豆卢狼据州城反叛,李贤组织敢死队,亲率300人奇袭原州,杀死豆卢狼。李贤由此迁升原州刺史,掌管原州军政大事。大统十二年(546),李贤第一次从军远征,随独孤信征凉州;之后,又抚慰张掖五郡,凯旋。不久,北方少数民族柔然围逼原州城,剽掠居民,驱拥畜牧。李贤把握战机,组织兵力出击,大获全胜。李贤迁授车骑大将军。大统十六年(550)西魏再次晋升李贤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泰入关后,李贤协助收复原州城;宇文泰西征,又与其弟李穆、李远牵制侯莫陈悦,并参加了追歼战。李贤与宇文泰的关系已是非同寻常的深厚交情。宇文泰凡到原州,必在李贤家中欢宴终日,不分上下级,情同手足,特别是周高祖(宇文邕)及齐王寄居李贤府邸前后,更能说明宇文氏与原州李贤家族的亲密关系。高祖(宇文邕)与齐王宪在襁褓时,因避忌,不利在宫中,“太祖(字文泰)令于贤家处之,六载乃还宫”[18]。这种亲情关系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说明宇文泰是将原州作为信得过的特殊依赖之地的。当年寄养在李贤家中的宇文邕,在登上皇位后,于保定三年(563)七月至九月西巡原州,宇文邕多有感慨,在周武帝心中,李贤已经是北周的皇亲国戚,而且李贤侄儿李基还娶了北周的义归公主。宇文邕除了颁诏彰扬外,还给李贤家族赏赐很多。时李贤已年逾花甲,主要赏赐金银服饰,子侄辈30余人得到赏赐,门生辈10余人授官拜将。保定四年(564),北周与北齐屡屡交兵,突厥等沿边少数民族不断侵扰,遂授李贤使持节、河州总管、三州七防诸军事、河州(今甘肃临夏县西南)刺史。李贤到任后,首先开展大规模的屯田,以减轻漕运之费;其次是多设岗哨,侦察敌情,加强防御设施,以备寇掠。措施得力,沿边未起战事。保定五年(565)宕昌(今甘肃宕昌县西南)一带少数民族羌、吐谷浑侵扰边境。北周又改任李贤为洮州(今甘肃临洮县)总管、七防诸军事、洮州刺史。他亲率骑兵防御,击退扰边者。从此,虏寇震慑,不敢犯塞。北周天和四年(569)三月,李贤在京师长安病故,归葬原州。周高祖宇文邕亲往吊丧,悲恸之情、哀痛之声,使左右皆悲痛不已,闻者坠泪。宇文邕对李贤家族的感激,对原州的向往情真意切。同时,也可看出宇文氏集团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原州的苦心经营,原州在宇文氏集团统一关陇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田 弘(510—574)字广略,原州长城县(今彭阳县红河镇)人,田弘年少时慷慨激昂,体力过人,勇敢而有智谋,立志建功立业。北魏建义元年(528)万俟丑奴在高平称帝,田弘投靠起义军。建明元年(530),北魏大将军尔朱天光、贺拔岳率兵征讨万俟丑奴,田弘乘机归顺贺拔岳,被任命为都督,后又归顺北魏权臣宇文泰。永熙三年(534),田弘追随宇文泰奉迎孝武帝入关,在长安建立西魏政权,田弘因迎接魏孝武帝有功,封爵鹑阴县(今甘肃白银市平川区)开国子,食邑五百户。后再进爵为鹑阳县公。大统三年(537),田弘改任帅都督,进封公爵。大统十四年(548),授任使持节、都督原州诸军事、原州刺史。当时宇文泰与高欢相对抗,双方不断争战,田弘跟随宇文泰收复弘农,战于沙苑,解洛阳之围,破河桥敌阵,屡建战功,多次受到优厚赏赐,赐姓纥干氏。由于田弘功劳声望都很高,所以朝廷让他衣锦荣归,治理出生之州,授任田弘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受禅登基,建立北周政权后,田弘进封雁门郡公,后又出任岷州(今甘肃岷县)刺史。保定三年(563),田弘跟随杨忠(隋文帝杨坚父亲)东征北齐,授任大将军。天和二年(567),田弘出任江陵总管,都督襄、郢、昌、丰、蔡诸州军事兼襄州(今湖北襄阳)刺史。建德三年(574),病故于任上,天子举哀,死后归葬于原州高平镇北(今原州区),葬礼依汉霍去病、卫青之例,盛况空前。田弘为北周统一北方立下了赫赫战功,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亲自为他撰写《周柱国大将军田弘神道碑记》,墓碑现保存在固原市博物馆,碑文写道“公入仕四十五年,身经一百六战。通中陷刃,疾甚曹参;刮骨敷药,事多关羽。而风神果勇,仪表沉雄,事亲无隐无犯。学不专经,略观书籍;兵无师古,自得纵横。青乌甲乙之占,白马星辰之变,九宫推步,三门起伏,天弧射法,太乙营图,并皆成诵在心,若指诸掌。虏青犊之兵,甚有秘计;烧乌巢之米,本无遗策。西零贼退,屈指可知;南郡兵回,插标而待。常愿执金鼓而问吴王,横雕戈而返齐地,有志不就,忠贞死焉”。庾信撰写的这段碑文,对田弘为官45年作了高度评价。
田弘的长子田恭曾任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幽州总管、雁门郡公,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对田恭非常宠信,先后封他为柱国、太子太师、右武卫大将军,进爵观国公,史书记载,隋文帝对田恭“甚见亲重,尝幸其第,宴饮极欢,礼赐殊厚”,死后又诏赠为司空,谥“敬”太师;次子田备曾任北周大都督,隋朝尚书驾部郎、平原郡公;孙子田世师,曾任隋朝右武卫大将军、观国公;孙子田德燃任隋朝尚书驾部郎,加平原郡公。田家三代,是北周和隋朝政权的开国功臣,田氏家族也是固原地区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
通过原州“三杰”简略生平和作为,可以看出宇文泰进驻关陇后对原州的特意经营和对原州“三杰”的器重与依赖。从文化融合的角度看,西魏以前在中国的正统王朝中,赐姓行为罕见,而宇文泰却为蔡祐、李贤、田弘均赐复姓,试图通过赐姓、收义子,推动胡族与汉族融为一体,使聚居在关中的胡汉两族成为一个亲族,这种高层次胡汉交融的文化现象推进了民族的深度融合。原州是宇文泰关陇集团形成过程的根基,也是其统一关陇期间进退可资凭借的地方。原州“三杰”是宇文泰关陇集团形成过程中不可多得的战将和智囊,他们西征东战,冲锋陷阵,为宇文氏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殊的历史造就了原州这块土地上的特殊任务,他们生于原州,死后归葬原州,充分说明这些武人对原州重要地位的认同和精神上的依托。20世纪80年代以来,固原考古发掘的李贤、田弘等人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从文化融合的角度再现了北朝固原的独特历史文化,是关陇统治集团形成过程在固原的历史缩影,其中李贤夫妇墓出土的金、银、铜、铁、陶、玉等各种随葬品710余件、内彩绘陶俑200余件、壁画23幅,出土的鎏金银壶是波斯萨珊王朝(226—651)的工艺品。田弘墓出土了精美的云母制品、陶俑、东罗马帝国的金币等。这些珍贵文物都是探寻“一带一路”印记和研究魏晋时期我国与中亚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