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技文化
1924年,西医药开始传入固原,1931年,固原县设立公立卫生院,1949年固原地区共有卫生院(站)门诊和私人经营的药店17个,卫生技术人员50余人,没有住院部和医用床位。科技事业开始从无到有,1927年,固原县政府设立专人负责农林畜牧改良事业,对境内畜牧业和农业结构、施肥等进行调研指导。固原县县长叶超在物候方面著有《固原月令》,并著有《三十年九月二十一日日食固原观察记》《泾水探源记》《固原炭油页岩考察记》等自然科学著作,在民国《固原县志》中记载了六盘山断裂带等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彭阳县银洞沟煤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探情况。园林设计与建设第一次引入城区,1944年,驻固原国民党陆军17军军长高柱滋倡导并动用兵工,修建中山公园,引西惠渠水(西海子水)入湖,湖心建有朝曦亭、宛在亭,湖边古城墙建有宁远塔等景观设施。
固原小西湖,摄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
公共文化事业开始萌动,1921年,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在固原放映黑白无声片,1948年外地商人到固原放映第一部外国有声影片。1926年,固原县政府及甘肃省银行经理白应泰(字豫三,固原人)向途经固原的于右任汇报了捐书筹建固原图书馆事宜,于右任赞扬固原人民重视文化事业,随即为固原图书馆书写楹联一副:“翠接文澜阁,瑞映须弥山”,由于当时条件限制,直至1951年才建成固原图书室,1956年建成固原图书馆,白应泰捐赠的2000余册图书正式移交固原图书馆。1931年固原开始设立民众教育馆,订购了时代丛书和一些报刊供民众阅读,创办民众壁报、宣传画报。1936年设立国术馆,1940年,固原县创设公共体育场,内置篮球、排球,平台、木马、跳高,跳远等简易设施。1933年,话剧、舞蹈传入固原,群众称之为“文明戏”。1936年,固原第一个职业秦腔戏班——化俗社成立,1938年,固原秦腔舞台出现女演员,这也是我国秦腔剧种中最早出现的女演员。1939年,为宣传抗战,唤醒民众,《固原日报》创刊,由固原文化书局石印,每日单面出版一张。
固原县长叶超和北京《晨报》主编受云亭等人于1941年创立萧关诗社,社友120多人,其中固原县境外诗词爱好者30人,固原中学、师范学生60余人,还有多名回族诗人和女诗人。萧关诗社定期集会,写诗唱和,研究经史诗学,在甘肃省引起一定反响。萧关诗社于1948年结束,历时8年。积稿《塞上雪鸿集》石印出书,收录了30余名社友的156首古体诗词。在固原文化领域,六盘山“花儿”优美动人,自成一派,1938年秋,王洛宾、肖军、塞克、罗珊4位青年艺术家同赴新疆宣传抗日途经固原和尚铺(今六盘山镇)时,王洛宾等人结识“花儿”女歌手——“五朵梅”,为六盘山“花儿”艺术所倾倒、征服。从此,崇尚西方抒情音乐的王洛宾转向挖掘丰富多彩的中国西部民歌,成为王洛宾音乐道路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