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与匈奴的交锋

四、秦与匈奴的交锋

匈奴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饲养的主要牲畜是马、牛、羊。他们过着逐水草迁徙的生活,没有城郭等固定居所,也不从事农业耕作。匈奴男性都能骑马射弓,主要以射猎禽兽为生活来源,同时把对农耕民族的掠夺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这种掠夺甚至引发战争。

战国时,燕、赵、秦三国与匈奴为邻。为了阻止匈奴南下,燕、赵、秦都在北边筑起长城来。李牧是战国末期赵国防守长城线的名将,在秦国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于长平,次年又进兵围攻邯郸,赵国极为危急的时候,赵国都没敢撤用李牧率领的在北边的军队,可见北方边防的重要。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蒙恬等将军率领三十万秦军,由北地、上郡出发,北击匈奴。秦军出击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夺取匈奴人占有的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以南地区)。从此地出发,匈奴骑兵一两日便可直入关中,因此,拱卫咸阳的北地、上郡成为匈奴游骑长期袭扰的对象。为了解除匈奴对秦都城咸阳的威胁,秦军在蒙恬等人的率领下,对当地匈奴骑兵穷追猛打,向北驱逐匈奴势力,秦朝占有了河南地这一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地,进一步将实占领土由战国长城以北的陇西、北地两郡西北界推进至黄河一线并占领云中以西至高阙一带。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蒙恬率军继续向北打击匈奴。战后,蒙恬将统帅部设在上郡,负责秦朝自临洮至辽东的北部边境的守卫。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又派长子扶苏到上郡,担任蒙恬的监军,有力地加强了王朝对防御匈奴工作的指挥。这是中国历史上朝廷向军队派监军的最早事例。

秦军通过两次战役,秦朝的西北疆域有所开拓,秦王朝在西北地区设置了44个县,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其中部分县在北地和陇西二郡。

秦军反击匈奴的胜利,是中原帝国对匈奴势力的第一次重大打击。秦王朝控制了土地肥沃、军事上有重大价值的河套及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使秦朝的心脏关中与北方劲敌匈奴之间有了更为宽阔的中间地带,从而解除了匈奴骑兵对北地、上郡及关中地区的直接威胁。蒙恬击败匈奴,匈奴慑于蒙恬之威,向北远遁。蒙恬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所筑的长城衔接起来,依地形险要加以整补,西起临洮,东抵辽东,长万余里,其中就包括固原地区境内绵延二百多千米的战国长城在内,共同构筑起我们伟大的万里长城。

固原地处中原与塞外的中间地带,是中原王朝的北边门户,这里水甘草丰,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塞外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固原是理想的缓冲带。因此,秦国非常重视固原地区的边防建设。秦始皇还从咸阳往北到黄河,修筑了驰道,边地有警,秦帝国的军队可以迅速到达,固原即处于这条重要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