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垦荒屯田
宋元时期,固原的农耕文化(旱作)和中华农耕文化同步,进入全面成熟时期,尤其是边寨军屯的有效发展,增加了耕地面积和农作物品种,种植体系形成。宋代开始推行梯田,固原的早期旱作梯田初具规模。元朝实施劝课农桑,以(固原)开城为中心,农牧业得到较快发展。咸平四年(1001),刘综任陕西转运使时建议朝廷在固原城四面垦荒屯田五百顷,“置下军二千人,牛八百头耕种之”[3],“军城前后及北至木峡口,各置堡寨,分居其人,无寇则耕,寇来则战。命知军为屯田制置使,自择使臣充四寨监押,每寨五百人充屯戍”[4]。咸平五年(1002),宋真宗采纳刘综建议,在镇戎军设立屯田务,以知军李继和为屯田制置使,镇戎军城四面各设置一个堡寨,设监押负责监督管理,投入士卒2000人和耕牛800头,开垦荒地5万亩。说明统治者已开始了防战结合的屯田制。景德二年(1005),曹玮知镇戎军时,在当地招募弓箭手,协助驻防正兵防守,并凭借他们的力量,进行大规模垦殖,人给田二顷,有马者加五十亩[5]。大中祥符四年(1011),“笼竿川熟户蕃部以闲田输官”[6]后,曹玮又“请于要害地募兵以居”[7],并且给田,使耕战自守,屯田地区扩大到六盘山以西。同时在镇戎军附近及木峡口以南的山区地方设立堡寨,徙人居住,且耕且战,这时的屯田区域也由川道平缓区向山地梯田发展。屯田不仅解决了当地宋军的部分粮草,而且安置了部分降附的少数民族居民。熙宁元年(1068),渭州知事蔡挺主持修筑镇戎军熙宁寨(今固原头营胡大堡梁),并兴办屯田。大观元年(1107),北宋在平夏城(今原州区黄铎堡镇)、镇戎军、通峡寨(今原州区黄铎堡镇北)等地分别设置名为裕财、裕国、裕民、裕边4个都仓,将当地所收田、户两税中每石拨出一斗储藏,以备歉年,说明当时的屯田成效非常明显。王安石变法后,固原屯田面积继续扩大,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募人佃种,以益边储,取边民蕃部田八千顷,以给弓箭手。又筑熙宁寨,开地2000顷,募卒3000人耕守之。到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本地的屯田已达到相当规模。
金朝统治初期,肥沃农田多被女真统治者占有,分配给屯田军户。几年之后,这些沃土逐渐瘠薄甚至荒芜,女真统治者又向其他肥沃地区进行掠夺,重新分配。这样就使大量的农田一批一批地撂荒,农业生产也随之出现了严重萎缩。到13世纪初,许多地区即使在风调雨顺之年,荒田弃地也随处可见,动辄百余里,到处是“草莽弥望,狐兔出没”。[8]金世宗即位后,招集流民复业,减轻赋税和徭役,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并沿袭历代军屯制度,组织军队屯垦。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金廷命德顺州建营房,以处屯军,在镇戎州给军队授以荒田,使耕且战。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固原本地的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出现了“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9]的景况,社会经济逐渐恢复起来。
元朝继续实施屯田政策,而且六盘山地区作为元王朝在西北的军事战略基地,屯驻重兵,为保障粮草安全,进行了大规模移民屯垦。根据《元史》间接统计,先后有2.5万人屯田六盘山地区,至元十五年(1278)李进率2000人移屯六盘山,至元二十四年(1287)征调驻守四川的军队5000人屯田六盘山,第二年又征调驻守陕西的军队5000人屯田六盘山,元贞二年(1296),元成宗令置军万人于六盘山至黄河间屯田,屯垦事业的兴旺,致使固原人口显著增长,尤其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各种先进文化和思潮也在移民屯田中交融交流,推动了固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