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唐蕃平凉会盟
早在建中二年(781),唐德宗曾派大臣、外交家崔汉衡出使吐蕃。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提出以灵州以西的贺兰山划界,双方派员在边境会盟,并要求唐朝派佛教高僧入蕃讲经。唐德宗答允了吐蕃的会盟要求,并派遣高僧良绣、文素等人去吐蕃。经双方约定,建中四年正月在清水(今甘肃清水县)会盟,确定了唐蕃边界,黄河以南自六盘山、陇山,沿岷江、大渡河南抵磨些划界,以东属唐,以西属吐蕃。清水会盟使固原一带暂时排除了战火的危害。
贞元二年(786)八月,吐蕃尚结赞率兵大举南下,占领陇州(今陕西陇县)、邠州(今陕西彬州市)等地,掠人马牲畜,收割庄稼,州县各自为守。尚结赞受挫后对手下言道,“唐之名将,李晟、马燧与浑瑊耳。不去三人,必为我忧。”[6]吐蕃为了擒获唐将,多次要求与唐朝会盟。而唐德宗担心将帅在战争中生事邀功,力主与吐蕃和盟,并罢免李晟兵权。
贞元三年(787)三月,吐蕃遣使求和,唐将韩游環觉察到吐蕃求和的反常:上书“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7]。但唐德宗仍然主和,甚至还想联合吐蕃,共击回纥。他命使者去见尚结赞。尚结赞以归还盐、夏二州,表示诚意;还提出请唐朝派大将浑瑊(铁勒族,今宁夏青铜峡市人)主盟的要求。唐朝答应派浑瑊为会盟使,由兵部尚书崔汉衡担任副手,为防止会盟有变,浑瑊安排李元谅(本名骆元光,粟特人)率兵屯于潘原(今甘肃平凉东),韩游瑰(今宁夏灵武人)屯于洛口(今固原西南),以为浑瑊之援。五月十五日,唐蕃会盟于平凉西(时属平凉郡,治所原州)。尚结赞预先埋伏骑兵于盟坛西部,作好劫盟的准备。会盟开始,浑瑊等人应尚结赞之请入幕更着礼服之时,吐蕃伏兵从四面蜂拥而至。浑瑊觉察后,只身从幕后逃出,乘马突围而回;崔汉衡等人皆被扣押。此次劫盟事件,唐军死五百余人,被俘一千余人。尚结赞乘胜大掠邻近诸州县,然后退至清水县境。吐蕃多是秋冬入寇,到次年春天因疫病而退。自从俘掠唐人之后,以其妻子为质,派他们出兵,盛夏亦可挥兵入寇。此后50余年,唐蕃双方在北线的盐灵一带进行拉锯战,互有胜负。
平凉会盟后,唐德宗后悔与吐蕃和盟的失误,罢免了主和的马燧军权。平凉会盟使唐朝遭受沉重打击,林冠群著《唐代吐蕃史论集》记述:“由平凉劫盟之过程,吾人可知吐蕃政治手腕之高明,不但使李唐名将大臣为之反侧不安,士气为之瓦解,使原本对吐蕃不利的局势,一转而为吐蕃有利之势。”平凉劫盟使吐蕃除掉唐朝西北三将(李晟、浑瑊、马燧)的企图终于得逞,并于贞元四年(788)以3万骑大掠泾、宁等地,唐边将闭门自固。
在唐蕃的战与和中,固原一直受到直接的影响。元和三年(808)由于吐蕃势力的深入,唐徙原州治于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会昌四年(844),唐趁吐蕃发生内乱之机,议复河湟18州,派刘蒙为巡边使,命令他储备粮饷、军械,探听吐蕃兵力的虚实。大中三年(849),吐蕃秦、原、安乐(今同心县韦州镇)三州及原州所辖石门、驿藏、制胜、石峡、木靖、木峡、六盘等七关的守将降唐。原州治所迁回平高县(今固原市原州区)。广明(880—881)之后,平高县再度被吐蕃统治,原州再一次徙治临泾,直到唐朝灭亡。
唐末五代时期,固原地区的吐蕃人仍为数不少。“唐末,瓜、沙之地复为所隔。然而其国亦自衰弱,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矣。自仪(今甘肃华亭市)、渭、泾、原(今宁夏固原市)、环(今甘肃环县)、庆及镇戎、秦州暨于灵、夏皆有之,各有首领,内属者谓之熟户,余谓之生户。”[8]后晋天福三年(938),高居诲奉使于阗,著《于阗记》,载沿途所见:“自灵州渡黄河至于阗,往往见吐蕃族帐。”吐蕃王朝崩溃后,散居固原的吐蕃人逐渐融入本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