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西征时期党的组织建设

一、红军西征时期党的组织建设

1936年5月17日,中共陕甘宁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成立,负责领导西征新区红色政权建设和地方武装工作。

中共固北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1936年6月上旬,西征红一军团解放宁夏省豫旺县毛居井、梨花嘴和甘肃省环县及固原东部、北部广大地区。中共陕甘宁省委抽调40多名县、区、乡干部组成固北工作团,到固北开展新解放区地方建政工作。7月,中共固北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随军工作团团长慕纯农任县委书记,指派当地农民王海忠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县委驻地设在毛居井区董家庄。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罗迈(李维汉)宣布任命县委和政府领导:县委书记陈德政、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张敏珍、组织部部长刘孔雀、军事部部长康雄世,教育部部长康雄世(兼),共青团县委书记白明昌。其辖区包括固原县庙儿掌、车道和豫旺县毛居井、梨花嘴4个区、14个乡,人口9523人,面积1782平方千米。10月,固北县委进一步加强党政组织建设,县委增设秘书室、宣传部、统战部、妇女部,县苏维埃政府设立秘书室、民政部、财政部、土地部、裁判部、保安科。县委任命各区委和区政府负责人,在全县建立基层党支部30个,发展党员300多名。各区、乡成立锄奸委员会,由县保安科指导维护治安。省委将驻防庙儿掌100多人的游击队调给固北县委,开展武装斗争,保卫县域安全。在民兵武装方面,县委组建区、乡赤卫队武装,区设营、乡设连,人数近400人。11月3日,《红色中华报》刊登固北县成立的消息。11月中旬,红军东撤,固北县先后被胡宗南部和东北军占领,固北县党政干部和部分游击队员撤至环县一带继续做筹粮支前工作。1937年1月,中共固北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机关从环县返回庙儿掌董家庄,继续开展党政组织建设,恢复毛居井、车道、庙儿掌3个巩固区。同时,在彭阳境内建立草庙、二龙山2个统战区。至此,固北县政府共辖5个区、1万多人口。1938年4月,庆环分区党委决定撤销中共固北县委。固北县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践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红色政权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固原工委和县委的建立 1936年6月,西征红军一军团第四师解放固原县三岔、殷家城、马渠、孟庄、演武和镇原县方山、黑渠口等乡镇。9月,红二十九军一部驻三岔,开始建立革命政权、巩固苏区工作。10月,中共陕甘宁省委决定成立固原县工作委员会,李廷序任书记。工委机关设在三岔,下设组织、宣传、统战、军事等部,对外称三岔抗日救国委员会。相继成立中共三岔区委员会、区苏维埃政府,辖三岔、白家川、安家川和马渠4个乡苏维埃政府。1937年7月,陕甘宁省委决定将马渠移交镇原县委领导,固原工委改为中共固原县委,受陇东特委领导。固北县委撤销后,下属二龙山区委和草庙区委划归固原县委领导,县委机关由三岔迁至草庙街道阎梅英家,徐锡龄接任中共固原县委书记。是年秋,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干扰破坏,中共固原县委又迁回三岔。

中共静宁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1936年9月,中共陕甘宁省委决定成立中共静宁县委,任命浦耕钟为县委书记,随红一军团第一师三团进驻兴隆镇、单家集。9月16日,在单家集组建中共静宁县委,并选举产生静宁县苏维埃政府,马云清当选为主席。县苏维埃政府辖区包括今西吉县和甘肃静宁县各一部,共辖10个区苏维埃政府和35个乡苏维埃政府。同时组建静宁县游击队,在单家集、兴隆镇组建区游击队,县、区游击队共有200多人,枪180余支。10月25日,红军撤离单家集、兴隆镇后,党的组织和苏维埃政府活动随之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