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在固原恢复封建秩序
左宗棠是近代倡办洋务事业的代表人物之一,西北回民反清运动失败后,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将洋务运动扩展到西北,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兰(西安到兰州)大道一线成为兴办机器工业的重点地区,给落后、闭塞的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思想,为重建当地的传统经济门类和恢复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西北地广人稀,交通是制约西北各地发展的瓶颈,左宗棠主持修葺了隆德县城,整修陕、甘、新三省大驿道,平庆泾固各属驿站及固原北通惠安堡的大道均修治平坦,“代民垦荒播种以广招徕,修城筑堡以利居止”,“治道路以通车驮,浚泉井以便汲饮,栽官树以荫商旅”,左宗棠很重视植树造林,下令在西北地区栽树,要求有路必有树,在西兰大道两旁栽植的榆树、柳树就达26万余株,这些柳树被沿途百姓称为“左公柳”,民国时期的《隆德县志》上,曾记载“惟‘左公柳’注册编号3936株……”但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树体主干枯心、腐朽而枯死,目前在隆德县还保留“左公柳”23棵。为了迅速招抚遗民,安定社会,左宗棠采取易地安插,消除直接对立,移民到达迁入地后,与当地老户没有直接仇怨,既无历史旧账的困扰,又获得了土地,依靠抚恤资助的口粮、耕牛、种子,开荒垦种,勉强度日,重建家园。
左宗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就地引渠溉地,变渴壤而为沃土,去害就利,拔妖卉(罂粟)而植蔬苗。据宣统《固原州志》记载:固原山区战后人少地多,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农业于五谷之外,不善讲求。一家种谷数百亩,不用粪力;既种之后,不肯耕锄,任其自然。民间种谷,只有大小麦、黄白粟、糜子、油麻、苞谷诸种,虽终岁勤动,得获再收,而皆穗短苗单,颗粒细小,计问一亩之地,不过收百余斤。左宗棠命令各州县试种稻谷桑棉时,对地土不宜种棉者,亦饬令广种杂粮,以裕生计,扩大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左宗棠“招辑灾黎,安抚良回,散赈垦荒”,“秦安人、静宁人负耒耜(农具,犁)而来”,“河州游民潜来(海原)占荒”,“西河、清水各回民又分住于沐家(今西吉县城关镇)等堡西南一带”,开荒垦种,生产恢复艰难起步。
左宗棠在主持经济恢复时,面对耕垦缺少牛马、牲畜奇绌的局面,在继续严禁民间养马的同时,命令所属各营将掠夺的牛骡尽数缴出,分给归业农民耕种。为了发挥干旱半干旱地区宜牧羊的自然优势,左宗棠还从省库中借拨银两,给发羊本,资助百姓以畜牧为生计,发展养羊,以尽地利。
为了厚培风俗,端正人心,培养人才,更快地恢复良好的社会环境,左宗棠在化平厅(今泾源县)设立归儒书院,这是泾源县第一所学校,并向清政府争取科考名额,鼓励地方文人参与科考,入书院读书,教化众人。
左宗棠为了满足信教群众的意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宗教教职人员的作用,同治十年(1871),清朝准许陈霖等要求建设清真寺,并规定清真寺高不得过二丈四尺,长、宽不可逾十丈,墙厚不得过二尺五寸,寺外不得修建高楼。同治十三年(1874),化平北伍家村清真寺建成,化平川直隶厅任命陈霖为阿訇。左宗棠亲笔题写门匾、楹联,楹联至今清晰可见,上联“敬长爱亲自求多福”,下联“型仁讲让同我太平”,落款“恪靖伯题”(恪靖伯即左宗棠),左宗棠的这些怀柔安抚政策,安定了人心,稳定了社会,生产开始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