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业、商业与交通

三、手工业、商业与交通

手工业 明朝的手工业按经营方式可以分为官营手工业、私营(民营)手工业、家庭经营手工业。家庭经营手工业操作工序非常简单,仅仅生产一些家庭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与农业密切相关,可以看作是农业的延续。

固原是明代西北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民营手工业比较发达。据万历《固原州志》记载,固原州有商人、民匠杂户1167户5388人,他们主要制作酱醋等日常生活用品,以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同时,民营手工业铁匠作坊还制作犁、铧、锄、镰、镐等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业农村配套用具,以满足农业农村各个方面的需求。木匠作坊主要制作床、桌、椅、凳等家庭用具,同时还生产马鞍、马镫等用具,以满足军事民用需要。

固原州城除了民营手工业作坊,还设立了官营手工业作坊。弘治十四年(1501),三边总督秦负责制造了名为“全胜车”的战车,并推广到九边重镇,提高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正德二年(1507),都督曹雄在固原州城内大街北设立神机库,贮存了火铳、火炮等各种兵器。嘉靖五年(1526),副使桑溥在固原州城南门月城内设立兵车厂,生产各种兵器和战车。嘉靖十六年至十八年(1537—1539),三边总督刘天和负责制造了多功能独轮兵车,据《明史》卷二百记载,这种独轮兵车“上置炮枪斧戟,厢前树狻猊牌,左右虎盾,连二车可蔽三四十人。一人挽之,推目翼者各二人。战则护骑士其中,敌远则火器,稍近发弓弩,又近乃出短兵”。

商 业 自汉武帝以来,盐铁就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将盐铁经营直接或者间接国有化,而且还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朝时期,虽然当时没有直接进行盐的专卖制度,但是盐引制度是非常严格。弘治十一年(1498),盐引批验所从固原州城衙西迁至东关厢,设置大使1人,全权负责该衙门。秦担任三边总督,特别注重疏通盐利。弘治十六年(1503),秦在固原州城设立了5个盐场(盐酒专卖店),即东盐场(东关)、南盐场(南关)、西盐场(西关)、北盐场(北关)、中盐场(西关),盐场的设置不但满足三边兵卒、官民的生活需要,也推动了固原商业贸易的发展,形成许多商队从事贸易。

军事城镇经济是明朝经济发展史的一个亮点。九边重镇是军队屯集、驻守的据点。最初是由于军事需要而设置的城市,但是这类城市若仅仅是军事驻防的需要,就不可能长期存在。军事需要时便是个城堡,一旦不需要时则就会成为废墟。这种类型的城市能否长期存在下去,不在于驻军的数量,而取决于商业、手工业是否发展兴盛。在明朝,固原州城的经济功能远远大于军事功能,它一直是六盘山地区一个商贸发达的边疆重镇,国内外商人、游客、诗人、侠客频频往返于固原。

交 通 明朝的交通比较发达。有以南京、北京为核心联系全国各个布政司的全国性交通干线,有以各布政司行政中心为核心的连接各地的区域性交通干线。陕西布政司所辖北方交通干线主要有3条,即西安府经延安府、榆林镇,至黄甫川;西安府经庆阳府,至宁夏镇;西安府经平凉,至固原镇。

明朝时期的固原道路被称为官衢通道。明王朝每年都要从关中调运粮食和其他物资前往河西走廊各卫所,固原是屯集各种物资的中转站。明朝初年,从固原西运物资需要翻越六盘山,道路崎岖,耗费巨大,特别是寒冬冰雪封路,运输更加困难。宣德七年(1432),陕西参政杨善建议改道,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这条新的交通大动脉从开成县城出发北上,经固原、海喇城、干盐池(甘肃靖远县),至迭烈堡渡黄河,再通往河西走廊。这条道路比较平坦,且路程也大大缩短。到弘治十五年(1502),固原州城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北通李旺、豫王城、下马关、韦州城、惠安堡,直达宁夏镇,西南通隆德县城、静宁州城,东南通平凉、彭阳城、庆阳,直达西安府。交通的发展促进了驿站服务业。

成化七年(1471),兵备佥事杨勉在固原州城西南设立永宁驿。嘉靖五年(1526),副使桑溥重修永宁驿。永宁驿设置驿丞1人,全权负责驿站所有事宜。明朝在固原州城西设立急递铺,在州城西北设立州仓,完善了驿站管理、贮存、运输体制,确保各种物资的存放调配、人员住宿、驿马喂养以及后勤保障。到清朝时,固原城内形成了五大驿站和十二铺司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