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人的反抗斗争

四、羌人的反抗斗争

自西汉以来,羌族不断与汉朝发生战争,也不断内附。内附者多被安置于边防地带,陇西、安定、北地的羌族人口不断扩大。居于陇西、金城以及塞外者,谓之西羌;居安定、北地、上郡者,谓之东羌。羌人起兵并非完全是为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冲突,还有着官民冲突的性质。汉武帝以前,羌人受制于匈奴,在汉匈之间,羌人持首鼠两端立场,在和汉朝发生直接的利益冲突之后才举兵暴动。

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羌族发起大规模暴动,先零羌大肆掳掠,切断关中通往诸郡的道路。东汉派车骑将军邓骘、征西校尉任尚统率步骑兵五万人,进驻汉阳,都被打得大败。先零羌首领滇零在北地称帝,公然向汉朝挑战。永初五年(111),先零羌攻打河东,进入河内,当地百姓惊慌不安,纷纷往南逃过黄河。朝廷派兵,阻止羌人进攻京城;同时下令修筑堡垒,防备羌人攻掠。随着羌人日趋炽盛,西北边郡太守都纷纷上书,请求把郡府向内地迁徙,以躲避战乱。三月,东汉因为无法平息羌人暴动,被迫把安定郡迁到三辅地区的美阳(今陕西武功)。

这是安定郡第一次内迁。与此同时,朝廷把陇西郡迁到襄武(今陕西陇县西),北地郡迁到池阳(今陕西泾阳),上郡迁到衙县(今陕西白水)。在这次内迁过程中,真正受害的是各郡百姓。严重的战乱加上官府的迁徙,使内迁诸郡的人口减少过半,安定郡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失。

永初六年(112),先零羌首领滇零病死,其子零昌接任,同一部落人狼莫出谋划策,任命杜季贡为将军,驻扎在丁奚城(今宁夏灵武)。元初二年(115)十月,汉朝廷派左冯翊司马钧代理征西将军,统率安定太守杜恢和右扶风仲光、北地太守盛包、京兆虎牙都尉耿溥、右扶风都尉皇甫旗,分道进入北地,征讨先零羌首领零昌,攻克丁奚城,在战斗中安定太守杜恢成为唯一阵亡的太守。

原州区杨郎镇出土的东汉青铜弩机

杜恢阵亡后,安定郡仍是主战场。元初四年(117),任尚担任中郎将,利诱羌人做刺客,先后刺杀了杜季贡和零昌,继而集中诸郡兵,与护羌校尉马贤会合,进入北地,征讨狼莫。次年十月,度辽将军邓遵招募羌人,刺杀了狼莫,羌人暴动得以平息。

汉顺帝永建四年(129)九月,鉴于凉州局势较为稳定,尚书仆射虞诩上疏,建议恢复安定、北地和上郡。汉顺帝采纳这一建议,恢复西北边郡,重启地方治理的方案,包括修缮官府、设置斥候和驿站、兴修水利、实行屯田和储备粮食等措施。十月,为了落实这一方案,汉顺帝诏令各郡国和中都官,将在押的死刑犯人全部减罪一等,发往安定、北地、上郡戍守边区。但由于羌人生存条件的恶劣,加上地方治理的缺陷,羌族暴动并未终止,呈现出此落彼起的态势。永和五年(140)五月,且冻、傅难种羌攻略金城,又与西塞和湟中羌胡攻略三辅,杀害地方长吏。汉顺帝任命马贤为征西将军,统领左右羽林、五校士及诸郡兵十万人,进驻汉阳。永和六年正月,马贤率军出击,与且冻羌战于射姑山,结果全军覆没。在这次战役中,安定太守郭璜领本郡兵参与作战,因为违犯相关军法,被逮捕下狱处死。

射姑山之战后,东羌和西羌联合起来,发起更大规模的暴动。东汉再次决定把安定郡向内迁移到扶风。这是安定郡第二次内迁。汉顺帝把安定、北地分别迁至扶风、冯翊,同时调派左右羽林、五校士和河内、南阳、汝南诸郡兵进驻三辅,以加强对羌人的防御力量。经过这一次内迁,安定郡的管辖范围缩小,人口数量减少,尤其是向东南方收缩,使其西北部逐渐荒废。

桓帝时,东西羌再次联合暴动,东汉朝野大震。延熹四年(161),以皇甫规为中郎将,使持节监关西军进讨诸羌。皇甫规是安定朝那人,生长于西北,熟悉羌情,对羌以招抚为主。先零诸羌敬仰皇甫规的威信,先后有10万余羌族人投靠皇甫规。第二年,进军陇右,西羌也遣使乞降,又降沈氏诸羌十余万口。

延熹九年(166)秋,鲜卑入塞与东羌定盟,于是上郡的沈氏羌、安定先零羌攻打武威、张掖,永康元年(167)安定的先零羌入三辅,围冯翊,略云阳,下扶风。次年灵帝继位,起用段颎。段颎是主张围剿的,东汉以段颎为破羌将军。建宁元年(168)春,段颎领兵万余人,带十五日粮,从今彭阳直指高平,与先零羌战于逢义山(今固原须弥山),羌人大败,斩首八千级,获牛马羊二十八万余头。

公元169年夏,段颎亲率大军到羌人所屯居的瓦亭山周围四五十里四面设伏,突然袭击,羌人溃败。至此,羌族反对东汉的暴动失败,但零星反抗仍不断发生。羌族暴动高潮时,北至安定、北地,东至上郡、西河以及河东、上党、河内,西至陇西、汉阳、金城,南至武都、阴平及汉中的西部。发生在中国内部规模这样大、时间这样长的少数民族暴动,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在这场战争中,受害最严重的是北地、安定和陇西三郡。东汉王朝对羌族人民的暴动采取血腥镇压政策,但羌族人民并未屈服,19年之后,羌族人民又加入到黄巾大起义的浪潮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