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郡县制的加强

一、郡县制的加强

秦始皇统一的当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听从廷尉李斯的意见,废弃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原秦国的行政管理系统为基础,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由皇帝直接派遣官吏去治理。秦代官制不再沿用世袭制,而由皇帝任命,官吏的地位、荣辱完全由皇帝决定。地方郡级政府每年年末要向中央报告地方政治,这种制度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了中央。同时,地方的官职也采取互相牵制、互相监督的办法。郡守是一郡的长官,但有一个郡尉把他的军权分出去。另外,还有一个监御史,主管监察。这样,一个郡守要想谋求通过地方势力和中央政府对抗,就非常困难。

早在公元前327年,秦惠文王即派兵攻取乌氏戎地,秦国在以乌氏戎族居住较多的地带设置乌氏县,驻以重兵,防守漠北匈奴民族的南侵。乌氏县是固原境内最早的县一级行政建置。[1]

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设置北地郡,郡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其辖境约当今甘肃庆阳东北部、宁夏东南部、内蒙古西南部和陕西西部的一部分。这样,秦北地郡在固原境内有乌氏县、朝那县和月氏道。乌氏县因秦灭乌氏戎而得名;而朝那县和月氏道,也当与少数民族有关。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次年(前220),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修治通往全国各重要地区的驰道。这是秦始皇在西北方向陇西、北地巡幸,翻越鸡头山,过回中道等地之后做出的决策。秦驰道为帝王巡游、经济平准、军事调动铺平了道路,是秦汉帝国陆上交通的主干道。驰道的修建也对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为后代道路建设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著名的驰道有多条,而从咸阳经漆(今陕西彬州市)、安定(今甘肃泾川)、泾阳(今甘肃平凉西北)到高平(今宁夏固原)道路的开通,是秦人在交通建设方面做出的历史贡献。这条线路也是秦国出兵抗击匈奴的重要战略通道,表明固原地区在当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秦始皇巡视北地郡后,在乌氏县境设瓦亭关(今泾源县大湾乡),此地位于泾水源头,东西两山相峙,地势险要,是通往关中的必经之路。同时在朝那县境设萧关(今原州区开城镇),萧关即成为关中北面的门户。瓦亭关、萧关成为秦驰道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