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族与宗教
清朝时期的固原仍然以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为社会信仰的主要宗教,汉民中流行的主要是佛、道两教,但民间对佛教和道教的认识并不清楚,没有明确界限,形成了以固原九龙山为代表的一山三教(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和谐共存的寺庙建筑群,原州区东岳山一山两教的佛道共处建筑风格。一些僧俗信众集资重建了原建于宋、金时代的许多寺庙,又兴建了一些新的寺院,寺庙建筑已经走出了城的中枢,遍及乡间,如西吉县新营乡凤凰山的无量殿、原州区杨郎镇的玉皇阁和张易镇的大佛寺、泾源县瓦亭的城隍庙等,寺庙的普及推进了寺庙文化的发展,但这种寺庙文化没有与地方商业经济结合起来,而是一种初级型的简略的焚香祭祀活动,是大多数汉族农民在遇到天灾人祸和遭遇疾病时的精神安慰与心灵寄托。清朝是清真寺建设的高潮期,明朝时固原有清真寺6座,清朝时有428座,最著名的有泾源北伍家清真寺,属于典型的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
对于宗教和民族,清政府所采用的政策是服从封建统治和清朝律例。清朝时,固原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乾隆二十二年(1757),户口方面规定,各省回民,令礼拜四掌教稽查,并且为了加强皇权统治,清政府要求各地清真寺在寺内设立万岁龙牌,让伊斯兰信教群众在礼拜诵经的同时,恭祝皇帝万寿无疆。虽然对于宗教采取宽容的态度,但清政府对清真寺掌教人员的管理比较严格,除了详细统计掌教人员外,掌教人员必须获得清政府颁发的札副(资格证书),才能在清真寺掌教。雍正年间,清政府在回民聚居的西北地区推行乡约制度,即每个乡的乡约向清政府担保不发生违法犯禁的事情。另外,清代固原地区伊斯兰教内部分支较多、门宦繁多,大多数宗教界人士强调政教合一的教坊制度,把民族与宗教混淆,要求回民必须信仰伊斯兰教,干涉教民和回民各方面的生活,这也给清政府管理地方回民和宗教,平衡其间关系带来了一定难度。
清朝时期西北伊斯兰门宦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不但形成了宗教领袖的高门世家,还带来了教主拱北(即教主墓地和道堂)建筑的发展。信徒除信仰伊斯兰教基本信条外,还崇拜教主、教主家族和教主拱北。距固原市区南五原山的二十里辅拱北在固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也是清代西北最著名的拱北之一。整个建筑顺山势而建,气势雄伟,环境幽雅,明朝时在五原山始建清真寺,康熙十六年(1677)开始创建拱北,乾隆十九年(1754)扩建。二十里铺拱北的建筑格局为六进式,围墙内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为院落,第三进为砖坊,第四进为拱北内门,第五进为墓室,第六进为后院。墓室前有祠院,左为客房,右为外院,规制完备。拱北的建筑格局及其风格突出了中国传统殿堂庙宇建筑特有的灵秀庄重之姿。拱北内无论是墓祠,还是门墙,都有精巧的雕刻,云纹、莲花纹、龙纹、古钱纹等浮雕,这些浮雕以夸张和变形的手法,装饰着坚实的建筑,舒适而紧凑,朴质而华丽,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明)赵时春撰,(明)张维校补,平凉市地区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平凉旧志辑珍·平凉府志》,2022年版。
[2](清)黄廷钰:《静宁州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清实录》,中华书局,2008年版。
[4]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在回族中改革宗教制度的意见》(1858年8月10日)。
[5]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6]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薛正昌:《固原历史地理与文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8]佘贵孝、郭勤华:《固原历史》,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9]固原市地方志办公室:《固原市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徐兴亚:《西海固通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1]刘光华主编,汪受宽著:《甘肃通史》(明清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注释】
[1]引自《明清史料》中的《陕甘巡按许弘祚召本》。
[2](清)勒德洪:《平定三逆方略·卷十九》。
[3]《圣祖仁皇帝圣训》卷三十七。
[4]王先谦:《正续东华录·顺治三》,光绪年撷华书局版。
[5]张天政:《晚清地方官员与宁夏开发》,《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49页。
[6](清)王学伊:《甘肃省固原州志·庶务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宣统元年刊本,第1180页。
[7](清)易孔昭:《平定关陇纪略》(卷五),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版。
[8]霍维洮:《甘军兴衰论略》,《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第67页。
[9]霍维洮:《甘军兴衰论略》,《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第67页。
[10]固原市地方志办公室校勘:《明清固原州志》(内部资料),2003年版,第207页。
[11]张天政:《晚清地方官员与宁夏开发》,《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