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固原历史大事记
距今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在彭阳县茹河流域的刘河、岭儿沟等地活动。
距今12000—4000年左右,固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聚落遗址广泛分布于泾河、茹河、葫芦河和清水河等河流及其支流沿岸便于人们生活的坡形台地、丘状山坡及塬地之间。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不仅有长足的体现,并且在此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原始文化——菜园文化及齐家文化。
公元前3000年左右,轩辕氏黄帝巡边,来到六盘山地区,史有黄帝“西至于空同,登鸡头”,“问道于广成子”。
商汤元年(前1600),商王朝建立。从此以后,犬戎部落日益强大,西边战事频仍。商自中丁以后,国力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不朝,并经常抢掠人畜。特别是西北的“西戎”“鬼方”等部落内犯加剧。高宗武丁执政,中兴王业,亲率军队出征50余次。遂有武丁西征鬼方之战,三年克之。
商武乙三十年(前1100),商朝末年,今固原为义渠戎、乌氏戎等“西戎”“鬼方”和“猃狁”(犬戎)等部落游牧地区。这些不相统属的小方国,成为商朝西部的主要边患。周军多次出兵攻伐义渠戎。
商帝乙三年(前1080),周王命大将南仲征伐猃狁。《诗经》有“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旗旌央央。天子命我,称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的记载。
周穆王十七年(前960),西北犬戎部落对周朝时顺时叛,周军以六师西征犬戎,将犬戎部落驱赶至“泾、洛之北”。二十七年(前950),周穆王因犬戎在朝见时没献贡品,曾经亲自征讨犬戎部落至今六盘山地区,击败犬戎,获其首领5人。此后百余年间,周夷王、周宣王曾多次攻伐“大原之戎”(今固原、平凉一带)。
周穆王三十七年(前940),周六师西征犬戎,遂迁戎于大原(今固原、平凉一带)。
周穆王四十七年(前930),周穆王亲征犬戎,至陇之关蹬。
周夷王十七年(前864),周夷王命虢公率六师伐大原之戎于俞泉,获马千匹。
周历王十六年(前857),西周末期,今固原一带仍为猃狁所占,周历王派兵征伐。
周宣王三年(前825),周宣王命大夫秦仲进攻西戎,周军兵败,秦仲被西戎部众所杀。
周宣王五年(前823)夏六月,周军大将尹吉甫率周师伐猃狁至大原地区。
周宣王四十年(前788),宣王南征失败,料民于大原。在今固原一带调查户口,准备兵源。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穆公用戎臣由余之谋,灭西戎扩地千里,今固原市大部纳入秦国的版图。
秦惠文王元年至后元十四年(前337—前311),秦惠文王派兵攻取乌氏戎地,置乌氏县(今固原市原州区南)。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秦诱杀义渠戎王,灭义渠戎国,“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遂“筑长城以拒胡”(今境内遗址尚存)。秦长城从西吉县王民入,经将台、马莲入原州区,经城西北、东北越清水河,入彭阳县去甘肃镇原县,横穿本市3县(区)12乡镇200千米。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秦始皇巡幸陇西、北地郡,出鸡头山(今泾源县境)。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次年,徙军屯驻,同时补筑长城,史称“秦长城”。于乌氏县设瓦亭关(今固原县大湾乡境),于朝那设萧关(今固原县东南)。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乌氏县有畜牧业主乌氏倮(又作赢),始皇“比封君”,允许和大臣一样入朝。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秦始皇下令秦军修回中道,蒙恬率秦军征调大量民夫向西北边地开辟驰道,修筑从咸阳沿泾水至平凉,再北向经瓦亭关,又达回中宫的回中道,为帝王巡视、运送军粮和戍卒转徙,提供方便条件,增加边防部队机动能力。
西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冬,匈奴单于率14万骑入朝那(今彭阳县古城)、萧关,北地郡都尉战死,进至彭阳(今甘肃镇原东南)。汉发骑兵10万、战车千辆击出塞外。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县(今原州区),领21县,属今固原市的有高平县、乌氏县、朝那县和月氏道(今隆德县境)。
元鼎五年(前112)十月,汉武帝首次巡幸安定郡,从骑数万,北出萧关。史学家司马迁随从巡视。
元鼎六年(前111)十月,汉征发安定、天水、陇西等郡军士10万人进击西羌,平之,始置护羌校尉。
元封四年(前107)十月,汉武帝西巡,经回中道,北出萧关,巡视边防,部署对匈奴防务。免高平、朝那县当年租赋。并于乌氏县瓦亭关、朝那县萧关驻军防守。在修筑长城的基础上,沿长城内外修建关塞、亭障、斥堠和烽燧等。
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下令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郡,并于各州置刺史。安定郡为凉州刺使部管辖。
太初元年(前104)八月,汉武帝第三次出巡,西至安定郡。
太始四年(前93)十二月,汉武帝西巡至安定郡。从汉文帝开始,为弥补军备之不足,在边地建立马苑36所,用官奴婢3万,养马30万匹。汉武帝继续重视边地马政事业,责令民众畜牧边县,官府贷给母马3年,马匹繁殖后,“用充入新秦中”,汉军开辟了固原历史上“马政”事业的先河。
征和三年(前90)正月,汉武帝行巡安定郡。武帝在安定时,西胡月氏国王遣使入贡大如雀卵、黑如桑椹的香四两,形如小狗、大似狸而色黄的猛兽一头。
后元元年(前88)正月,汉武帝第六次巡视安定郡等地。次年,汉武帝病卒。
后元二年(前87),汉兴以来,北地、安定、上郡等缘边六郡,以羽林从官者众多,名将数出。
汉阳王更始元年(23)秋,割据西北的隗嚣讨伐王莽,攻占安定,杀死安定大尹王莽侄王向。
东汉建武二年(26),赤眉起义军入安定,隗嚣命杨广等在安定乌氏、泾阳间阻击。时值大雪,起义军缺少御寒衣物,冻死者众多,遂退还。
建武七年(31),割据西北的隗嚣带步骑3万攻占安定郡,令其部将高峻领万人守高平第一城(今固原)。并命牛邯据守瓦亭,王孟把守鸡头道。中原通往西域道路中断。
建武八年(32)四月,光武帝刘秀亲征隗嚣至高平城下,命马援招降高峻。凉州牧窦融率河西五郡太守及羌人、小月氏等步骑数万、辎重车5000辆至高平,与刘秀大军会师。刘秀挥军“数道上陇(六盘山)”击隗嚣。十月,后蜀救兵援隗嚣。高峻复叛,重占高平。
建武九年(33)春,隗嚣死。汉建威大将军耿龠攻安定,高峻坚守高平,武威太守梁统围攻,一年未下。次年,高峻降汉。
汉和帝永元元年(89),汉和帝发兵大举讨伐北匈奴,以窦宪为车骑将军、耿秉为征西大将军,领安定、北地、朔方等缘边12郡及南匈奴骑兵数万人出击北匈奴,大获全胜,南匈奴相继降汉。烧党羌首领东号降汉,与其子麻奴徙居安定。
永初元年(107),汉室征发羌族出征西域,羌民大惊。麻奴兄弟与其部逃出安定西出塞,联络羌族诸部用竹竿、木棍、菜板为武器,群起反抗,掀起了东汉第一次大规模的羌族人民起义。
永初四年(110),羌族起义遍及安定、北地、上郡,梁懂派遣匈奴南单于兄子优孤涂奴领兵护三郡太守和官吏逃往扶风(今陕西扶风东)。
永初五年(111),因羌族大起义,安定郡内迁美阳(今陕西扶风东)。郡吏刈禾毁屋,强迫迁徙,百姓随道死亡,丧其大半。
顺帝永建四年(129),尚书仆射虞诩上疏顺帝,称原安定郡地“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水草丰美,土产宜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北阻山河,乘阻据险,不可久废”。九月,安定郡治迁回高平。
永建五年(130),烧当羌首领犀苦(麻奴弟)上书护羌校尉韩浩,要求返回安定郡故地,未许。是年十月,汉顺帝巡视安定、北地郡诸地,并慰问了戍边军士。
永和六年(141),东西羌会合起事,进围安定郡,太守郭璜兵败,下狱死。郡将推荐朝那人皇甫规为功曹。领兵800人抵抗羌人,羌人略退。十月,安定郡治再迁扶风(今陕西兴平市)。
延熹五年(162),安定郡太守孙隽“受取狼藉”,大肆压榨羌汉人民。安定属国都尉李翕、督军御史张禀等“多杀降羌”,不守法度,中郎将皇甫规将他们处死,羌民称善。羌族沈氏大首领滇昌等率10万余众降附。不久,皇甫规遭诬陷罢官还家。
建宁元年(168),汉护羌校尉段在高平西北的逢义山(今须弥山)与起事的先零羌大战,羌人败,死8000余人,损失牛羊等20万头。次年夏,田晏、夏育领兵5000攻破羌族起义军据点瓦亭山(今固原南),羌人东走。段
分散安置降羌4000人于安定、陇西、汉阳三郡。
三国魏太和二年(228)春,蜀国军师诸葛亮攻魏国西境,安定民杨条等聚众起事,和诸葛亮遥相呼应,并坚守月氏城(今隆德县境)。魏国大将军曹真和右将军张等,领兵围月氏城。后诸葛亮败退,杨条等无援降魏。
魏正始元年(240),凉州(今甘肃武威)休屠胡梁元碧率众2000余归附雍州刺史郭淮,徙置于安定高平,并置西州都尉予以监护。
西晋泰始元年(265),鲜卑族大量内徙,其中乞伏部右邻带领5000余落来居,鹿结部7000余落败于右邻,亦居高平川。右邻死后,其子结权立,徙居牵屯山一带。
东晋前赵光初元年(318),刘曜起兵灭汉国称帝,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次年,前赵主刘曜命朔州牧镇守高平。
太和二年(329),秦、陇为后赵石勒所占,固原遂为后赵版图。
后赵建武十一年(345)一月,后赵石虎征发雍、秦等州牛2万头配给朔州牧官(今固原县)。
后秦白雀元年(384),前秦龙骧将军姚苌,称王反苻坚,安定、北地等地羌、胡纷起响应。次年,姚苌攻陷安定。
后秦建初元年(386),前秦苻坚子苻丕,使左丞相王永等讨姚苌,高平牧官都尉王敏、平凉太守金熙(鲜卑)、安定都尉没奕干(鲜卑)等响应,与后秦将姚方成战于孙丘谷(今地名不祥)。姚苌率军援救,击败金熙等。
弘始四年(402)二月,北魏拓跋焘遣常山王拓跋尊等领兵5万,攻没奕干于高平。没奕干与其婿安远将军赫连勃勃(匈奴),带千余人奔秦州,魏兵追至瓦亭,夺取辎重、库藏及马4万余匹,骆驼、牛3000余头,羊9万余只,徙其民于平城(今山西大同)。
弘始八年(406),赫连勃勃由朔方进军高平川,袭杀没奕干,尽并其众。次年六月,赫连勃勃在高平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建元龙升,正式建立起大夏割据政权。诸将以“高平险固,山川沃饶”为由,建议定都高平,勃勃未从。
大夏真兴六年(424)十二月,夏主赫连勃勃想废太子赫连,另立镇守高平的少子赫连伦为太子。赫连
闻讯后,即发兵7万与赫连伦战于高平,伦兵败被杀。接着赫连昌又袭杀。夏主遂立赫连昌为太子。次年,赫连勃勃死,赫连昌继位。
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436),魏置高平镇。
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四月,高平镇民赫连恩(匈奴)等,拥高平敕勒族酋长胡琛为高平王,起兵反魏。北魏遣别将卢祖迁镇压,义军失利后撤出高平。六月,秦州(今甘肃天水)城兵莫折大提起义,袭据高平,杀镇将赫连略和行台高元荣。十一月,胡琛率部入高平。
是年,北魏改高平镇为原州,领高平、长城二郡。州治高平城。
孝昌二年(526),胡琛被破六韩拔陵部将费律诱杀,万俟丑奴继领其众,与魏军斗争。
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528)七月,高平起义军首领万俟丑奴在高平称帝,封百官,适逢波斯国向北魏赠送狮子路过,被丑奴截留,遂以神兽为年号。
△须弥山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唐代。至清代已是一座拥有130余窟的石窟群。
永安三年(530)二月,万俟丑奴率兵进军关中,被北魏骠骑大将军尔朱天光击败。四月,丑奴退至平凉被俘。尔朱天光进逼高平,城人缚萧宝寅投降。魏任长孙邪利为原州刺史,李贤(鲜卑)为主簿。丑奴解送洛阳被杀。六月,丑奴行台万俟道洛率众6000人入牵屯山,在城人内应下夺回高平城,杀死长孙邪利。李贤内应尔朱天光,又克高平。万俟道洛投奔略阳(今甘肃庄浪南)王庆云。
永熙三年(534)二月,北魏内部争权,丞相高欢指使秦州刺史候莫陈悦来原州,诱杀关中大行台贺拔岳。贺部赴夏州请宇文泰主持军事,孝武帝任宇文泰为大都督。宇文泰令杜朔周扼守弹筝峡,候莫陈崇率轻骑攻原州。高平县令李贤及其弟李远、李穆内应,擒原州刺史及陈悦部将王伯和。三月,宇文泰进驻原州,任候莫陈崇行原州事,李贤为都督。四月,宇文泰引兵出木峡关(今海子峡)讨候莫陈悦。陈悦由略阳北逃,自杀于牵屯山。七月,李贤奉命率军赴洛阳迎孝武帝至长安,史称西魏。封李贤下县公,授左都督、安东将军,镇守原州。
大统十四年(548)五月,西魏太师宇文泰携魏太子巡视西境,登陇山,刻石记事,至原州游猎北长城。
西魏废帝元年(552),西魏以窦炽为原州刺史,其任职10年,抑制豪强,审理冤案,政绩卓著。
西魏恭帝三年(556)四月,宇文泰巡视原州。九月,在牵屯山发病,返长安途中逝世。宇文泰率军至原州时,“军令严肃,秋毫无犯,百姓悦之”。
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七月,周武帝宇文邕巡视原州,大赐李贤家族。九月,北周武帝自原州登六盘山。
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三月,北周前原州刺史李贤卒。六月,北周军民修筑原州城。同年,前原州刺史田弘卒。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四月,突厥首领沙钵略可汗率众40万,从木峡(今海子峡)、石门(今须弥山寺口子)两道南侵,原州、天水等郡六畜被掠夺。四月,被隋行军总管韩僧寿迎击破之于鸡头山。六月,以卫王杨爽为原州总管,又以河间王李弘,上柱国豆卢绩为元帅,分道领兵出击突厥。时杨统兵由原州道出击,与突厥遇,大胜。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四月,改原州为平凉郡,郡治高平。
隋代,在陇右各地置国家军马牧场24处,在原州设羊牧、驼牛牧,分别设总监、大都督等主管其事。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渊称帝长安,改国号为唐。改平凉郡为原州,设总管府。原州领高平、平凉、百泉、萧关。属关内道。
武德四年(621)九月,突厥首领颉利可汗领万余骑进犯原州,被唐行军总管尉迟恭(敬德)等领兵击走。
太宗贞观五年(631),置原州都督府,辖原、庆、会、银、亭、达、要七州。
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李世民到灵州接受敕勒九姓酋长的投降,途经六盘山时,在西瓦亭(今西吉县将台堡)观马牧。
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原州为平凉郡,郡治平高县(今固原县城)。
天宝十五年(756),太子李亨因“安史之乱”由奉天(今陕西乾县)北逃。六月庚子(十八日)至乌氏驿,辛丑(十九日)至原州,收集各监牧马数万匹,军士数百人,兵力始振。朔方留守杜鸿渐等派盐池判官李涵来原州迎接,七月甲子(十二日)在灵武即位。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废平凉郡复为原州,仍领平高、平凉、百泉、萧关四县。
大历元年(766)九月,吐蕃再次攻陷原州,屯兵摧沙堡。此后,唐军与吐蕃军对原州的争夺战更加频繁和激烈。
建中三年(782),唐德宗采用和谈为主的策略,派都官员外郎樊泽至原州,会见吐蕃相尚结赞,约定次年在清水县订立盟约。
建中四年(783)一月,陇右节度使张镒和吐蕃相尚结赞在清水县正式签订了盟约,以弹筝峡(今固原县三关口)为界,峡口以南为汉界,西口为蕃界,将原州划给了吐蕃。
贞元三年(787)闰五月,唐与吐蕃再次会盟平凉,吐蕃挟持唐会盟副使崔汉衡等60余人至故原州。八月,在石门释放。十月,吐蕃修复故原州城,并驻以重兵。
宪宗元和三年(808)六月,西突厥处月种、沙陀酋长朱邪尽忠率众3万余人归唐,与吐蕃战于石门,朱邪尽忠战死。其子执宜率众万余人到灵州降唐。十二月迁原州于临泾城,置行原州。
宣宗大中三年(849),吐蕃内乱。一月,将原、秦、安乐三州及石门、木峡、六盘、制胜、驿藏、石峡六关和萧关归还唐朝。六月,唐派泾原节度使康季荣等接管。三州七关军民代表数千人赴长安,宣宗登延喜门接见,免其地五年租税。是年,原州迁回高平。
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吐蕃军乘机再占原州。原州迁治临泾,从此久治临泾(今甘肃镇原)。
宋太宗至道二年(996),李继隆以故原州城山川险阻,旁扼夷落,系中华襟带为由,请准修故原州城。
至道三年(997),宋由关中经环州(今甘肃环县)运往灵州的40万石军粮,在浦洛河被党项族李继迁军夺取。河西兵马都督李继隆建议改走蔚茹河(今清水河)道,并修筑故原州城。李继隆亲临故原州,令如京使胡守澄筑城,城成,遂设镇戎军。
咸平四年(1001),镇戎军设立屯田,知军兼任屯田制置使,在城四周设堡寨,驻军垦田耕种。
景德二年(1005),宋为了加强沿边地区防御,镇戎军循古长城修筑堑壕,并招募弓箭手,“有警则战,无警则耕”。
宝元三年(1040),元昊领兵攻镇戎军,与宋军战于三川寨(今彭堡乡隔城子),宋军5000余人战死。
庆历元年(1041)二月,西夏由天都山进军渭州(今甘肃平凉)。宋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亲至镇戎军,部署抵御。令行营总管任福领军1.8万人,由镇戎军出兵,至好水川(今西吉境)陷入西夏埋伏,任福及以下数十名大将和万余名兵士阵亡。史称“好水川之战”。
庆历二年(1042)九月,李元昊在天都山点集左右厢兵10万,分东西两路合攻镇戎军。宋泾原路马步军副总兵葛怀敏领兵阻击于定川寨(今中河乡上店村),葛怀敏及兵将9400余人战死。史称“定川寨之战”。七年(1047)六月,西夏犯德顺军,巡检王友战死。
绍圣四年(1097)三月,宋知渭州章在葫芦河川筑平夏城(今原州区黄铎堡,1108年升为怀德军)及灵平寨(今黄铎堡乡王浩村),夏军出兵争夺被击退。次年十一月,西夏崇宗李乾顺及其母梁太后领兵40万,围攻宋平夏城,历13日,败退。
大观元年(1107),宋于平夏城、镇戎军、通峡寨、西安州4处分别设置名为裕财、裕国、裕民、裕边的4个都仓,将当地所收田、户两税中拨出一斗贮藏之,以备歉年。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宋廷南迁,无力北顾。九月,西夏乘机攻陷西安州,州判任德敬降夏。十一月,西夏又攻占怀德军,知军刘铨被杀,通判杜翊世战死。
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十一月,金兵攻陷德顺军。金国右副元帅宗辅军败宋经略使刘倪军于瓦亭,宋泾原路统制张中孚、镇戎军知军李彦琦降金。
皇统二年(1142),金升德顺军为德顺州。
天会十一年(1133),金军攻占怀德军。
正隆年间(1157—1161),金营建汴京新都,宋降将张中彦在六盘山采伐木材,构崖架壑起长桥十数里,以车运木,开六盘山水洛之路。
世宗大定二年(1162)二月,南宋兴元都统制姚仲围德顺军不克。副将赵诠、王宁攻镇戎军,金镇戎军主簿赵士持和同知任诱开城出降,活捉金的知军韩玉。三月,又克德顺州。五月,金兵大举反攻。七月,攻宋军于张义堡。德顺州经过双方几次易手,十二月,亦被金兵重新攻占。
大定二十二年(1182),金升镇戎军为镇戎州。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蒙古太祖成吉思汗亲伐西夏,在留军围攻中兴府(今银川)的同时,于四月越六盘山攻占德顺州。闰五月,成吉思汗避暑六盘山。六月,西夏末帝李睨来六盘山投降,西夏亡。七月,成吉思汗病死于六盘山。
蒙古宪宗三年(1253)春,忽必烈率蒙古军出征云南。途经六盘山时,在这里驻屯4个月,召见数学家、天文学家王恂。八月,忽必烈挥兵南下,平定大理。十二月,忽必烈自云南班师北还,驻兵六盘山。次年五月,忽必烈又驻兵六盘山。
宪宗八年(1258),宪宗蒙哥汗亲征南宋并由东胜渡河南下。四月,驻屯六盘山,召见诸郡郡守和县令。七月,留亲眷、辎重于六盘山,取道宝鸡(今陕西宝鸡)南征北宋。
宪宗九年(1259)一月,宪宗命大将浑都海率兵2万屯驻六盘山。七月,宪宗于合州(今重庆合川)钓鱼山之战中负伤。九月,宪宗妃可孰亦乞列思死于六盘山。
世祖中统元年(1260),浑都海与陕西参知政事刘太平起兵六盘山,反对忽必烈即位。九月,浑都海洗劫六盘山府库,领兵由六盘山北撤。
世祖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忽必烈正式建国,改国号为元,固原全境归元朝。
至元九年(1272),世祖封第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并以京兆(今陕西西安)之地为其封地,领兵屯驻六盘山。
至元十年(1273),忽必烈加封忙哥剌为秦王,别赐金印。在开成(即今开城)修安西王府。“其府在长安者为安西,在六盘者为开成,皆听为官邸。”从此,忙哥剌“冬驻长安,夏居开成,岁以为常”。
至元十四年(1277)二月,元世祖改安西王傅铜印为银印。冬,安西王领兵北伐吐蕃,南平王秃鲁乘机起兵六盘山反叛忽必烈。安西王相赵炳命别速带和汪惟正率军讨伐,经平凉至六盘山。秃鲁首先占据西山,汪惟正分别派左右翼两支部队包抄,击溃叛军,先擒燕只哥,后俘获秃鲁。汪惟正因平息叛乱有功,晋升为开成路宣抚使。
至元十五年(1278),秃鲁所部又叛,为安西王相赵炳等率军再次平息。李进率2000名屯田军由中兴府移屯六盘山地区。十二月,置开成路屯田总管府。升广安县为州,隶开成路。
至元十七年(1280),六月,安西王忙哥剌病卒。不久,忙哥剌长子阿难答袭封安西王。元中书省曾经要求阿难答交出秦王印,阿难答拒绝交出,仍以开成府为其居地。阿难答为安西王后,在其所属15万军队中传播伊斯兰教长达27年,对元代回族在固原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至元二十年(1283)十一月,元廷撤销开成路屯田总管府,以其事并入开成府,隶属于京兆宣慰司。
大德十年(1306)八月,开成路地震,安西王宫殿及军民庐舍皆被震毁,压死秦王妃也里完等5000余人,成宗赐银1.3万锭、粮4.4万石以救济。
大德十一年(1307)一月,成宗病死,爆发帝位之争。阿难答与诸王、左丞相阿忽台等密谋,欲推举皇后卜鲁罕称帝制,安西王辅之。五月,皇侄、怀宁王海山废皇后卜鲁罕,即皇帝位,是为元武宗。武宗赐皇后卜鲁罕死,旋捕杀安西王阿难答。
英宗至治三年(1323)八月,诸王月鲁铁木尔、按梯不花、孛罗等杀死英宗。九月,也孙铁木尔继位,是为泰定帝,月鲁铁木尔袭封为安西王。十二月,泰定帝追治反叛余党,月鲁铁木尔因与铁赤等谋反被流放云南,安西王的设置历任三世而终。旋将开成路降为州。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四月,明大将徐达率兵攻克隆德,越六盘山占领开成州。旋降开成州为县,撤广安州。
洪武二十九年(1396)四月,设甘州群牧所(今大营城),是为固原马政之始。
成祖永乐四年(1406)九月,明军置陕西、甘肃苑马寺卿,在固原镇设置陕西苑马寺,专门管理马政,负责向军队提供军马。下分2监4苑,其中开成、安定2苑隶属长乐监,清平、万安2苑隶属灵武监。在固原州境内辖有开成苑、广宁苑、黑水苑。
宣德七年(1432)一月,在开成县设广宁苑,百户何通任提督,有牧马4370匹。五月恢复“黄河迭烈孙”道路(即唐中叶以前的原州至凉州路),以调运关中粮食至河西走廊,较原走六盘山蝎蜥岭路平坦径直,且近500余里。
代宗景泰元年(1450)三月,瓦剌部族进至固原,将“人口杀死掠去,官私头畜家财尽行抢掠,不下万计,军民惊散”。五月,明廷为部署平凉一带的防御,重筑故原州城。次年八月,改故原州为固原,始称固原。三年(1452),升固原巡检司为守御千户所,拨平凉卫右千户所兵归之。
宪宗成化三年(1467)七月,鞑靼毛里孩部由花马池侵入,攻陷开成县,杀死知县于达、教谕汤敏、大使汪士让等,掠去居民10余户、广宁苑牧马1600余匹。固原千户所守备哈昭战死,遂迁县治到固原城。
成化四年(1468)六月,开成县土达满俊(满四)起兵,众数万人,自称“招贤王”,据石城,与官军大小300余战,十一月事平。改固原守御千户所为固原卫。
成化十年(1474)春,明廷设三边总制于固原,左都御史王越总制延绥、甘肃、宁夏三边军事。十二年(1476)九月,置镇戎守御千户所(今七营北嘴古城)。
成化十五年(1479),副都御史杨一清督理马政,陕西牧马有长乐、灵武2监6苑(开成、安定、广宁、万安、清平、黑水)。
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四月,鞑靼小王子、火筛部由韦州入犯固原。七月,都指挥杨宏所部680余人于火筛遭遇孔坝沟(今七营孔坝沟),全军覆没。
弘治十五年(1502),升固原卫为固原州。
弘治十七年(1504),副都御史杨一清整顿陕西马政,在固原修马营19处、屋宇4100间,招收军3343名,清出被占牧地12.8万顷。境内头营至八营村名自此始。
嘉靖八年(1529),隆德、固原等地大旱,又飞蝗蔽天,民不聊生。
嘉靖十五年(1536),三边总督刘天和改单轮战车为双轮战车,二车相连,三四十人可隐蔽其间。
嘉靖二十四年(1545),三边总督张珩调集各路官兵1.32万人,在固原演武场操演“八阵战法”。
嘉靖四十年(1561)六月,固原等处地震,城垣、墩台、房屋倒塌甚多,地涌黑黄沙水,压死诸苑监牧军千余户,牧马500余匹。
神宗万历九年(1581),三边总督高文荐给固原外城并以砖。
天启二年(1622)九月甲寅,隆德、平凉等县,镇戎、平虏诸所,马刚(原州区炭山)、双峰(海原县高崖关桥)诸堡地震,震塌城垣7900余丈,房屋1.18万余间,牲畜1.16余只,死1.2万余人。三年九月甲寅,固原州星陨坠落如雨。
思宗崇祯元年(1628),因连年灾荒,延绥、宁、固三镇欠饷粮36个月。十二月二十四日,固原兵因缺饷发生兵变。
崇祯七年(1634)闰八月,高迎祥、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占隆德,固原参政陆梦龙、游击贺奇勋、都司石崇德带兵驰援,被起义军歼于六盘山下。
崇祯九年(1636)三月,李自成率起义军由环县攻克固原北边的镇戎千户所、海喇都、西安州等地。
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李自成起义军攻占西安后遣大将刘宗敏、袁宗第进军固原,明固原守将白广恩献城投降。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一月,清军攻占西安,李自成撤出陕西,白广恩降清。但其部将贺弘器、李明义等在陕西及固原坚持。十二月二十二日,凤翔副将武大定(原任固原副将)起兵,奔赴固原,杀固原总兵何世元和固原兵备道吕鸣夏等。遂于次年正月十三日撤出固原,转入陇南和汉中地区。
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受吴三桂拉拢,据平凉叛清。固原道陈彭随附王辅臣,被任为巡抚。十四年(1675)九月,宁夏总兵陈福、副将泰必图领兵攻固原,遭叛军坚决抵抗,围攻一月未下,泰必图战死。陈福撤还灵州。
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王辅臣、陈彭向清廷投降。八月,移陕西提督驻平凉为驻固原,也称固原提督。
雍正十三年(1735),固原等地入夏雨泽愆期,大旱,民饥。雍正帝令赈给5个月口粮。经查,固原州4502户中,赈足5个月者仅136户,固原厅(盐茶)10041户中赈足5个月者仅208户。其余俱不足1月或3月不等。固原知州郑炳、盐茶同知张梦水俱被革职查办。
乾隆十一年(1746),因固原提督许仕盛克扣军粮,十二月二十八日晚,营卒童文耀、贾世忠等集众劫持提督,被固原城守营参将任举击溃。
道光二十一年(1841)鸦片战争开始后,清廷急命固原提督胡超率部2000余人,赴天津抗击英国侵略军。次年二月,固原营兵500人随朱贵部在浙江慈溪县大宝山抗击英国侵略军,固原籍千总李廷贵、把总顾德、外委马龙图及士兵多人殉国。
同治二年(1863)二月十八日,陕西回民起义军首领穆三,联合固原州城和城外四乡回民,里应外合一举占领固原州城,杀死道台万金镛、游击张悦、守备年启荣等。驻防盐茶厅之凉州镇总兵万年新,闻固原州城失守,即率部往援,行抵李旺堡被义军截杀毙命。
是年,董福祥、张俊等收纳逃亡乡民,在毛居井(今环县毛井)结团自卫,号称董团。
同治三年(1864)四月,清廷命固原提督雷正绾率所部24营,新任甘肃提督陶茂林率所部13营,河州镇总兵曹克忠率所部16营,全力负责镇压。五月二十日,李俊堡回民军首领张保隆暗投固原提督雷正绾,诱擒固原8名回军首领被杀害,帮助雷正绾计复固原州城和盐茶厅城。固原回民军北撤,与金积堡马化龙会合。九月四日,陕西回民起义军孙义保率所部4000余人,由静宁经张易堡攻占固原。十一月,雷正绾率清军分别由石家沟口、瓦亭、硝河(今西吉硝河)三路进军固原。
同治四年(1865)二月,清军攻占固原城,回民军元帅马得功战死,孙义保撤退黑城子。三月十五日,清军攻黑城子,孙义保北撤。七月,逼近金积堡的雷正绾军,被马化龙击败,其部下总兵雷恒、李启高、胡大贵等哗变,与回民军联合攻克固原,杀死知州蒋方直、游击金占鳌等,抢掠市廛后南下平凉。
同治五年(1866)五月,陕西回民起义军首领崔伟、孙义章,联合甘肃义军一举攻占隆德县城,杀知县宋继昌。
同治七年(1868),董福祥部被清军刘松山部击败,在镇靖堡降清,编为董字三营,随刘进攻金积堡。
同治八年(1869),清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分兵三路进攻陕甘回民军。二月,白彦虎率众经固原向金积堡靠拢。六月,雷正绾军从平凉进至古城,周兰亭由镇原占瓦亭。白彦虎由预旺城(今同心预旺)来固原部署抵御,未成,退守黑城子。九月十日,黑城子失守,北撤。
同治十年(1871)三月二十九日,左宗棠奏请划平凉、固原、隆德、华亭4州、县部分地区设化平川直隶厅(今泾源县),六月十二日,清廷正式批准设立化平川直隶厅。此后左宗棠将金积堡等处回民12000余口迁赶到固原州拨荒安置。
同治十二年(1873),升固原州为直隶州。
光绪十七年(1891),电报线路由陕西到固原,再由固原北去宁安堡(今宁夏中宁县)。是固原电政之始。
光绪二十六年(1900),甘肃提督董福祥,率甘军在北京抵御八国联军,固原籍总兵张进昌、参将高天发、游击张守祥、都司周克胜、王福全、张福存等殉国。次年二月,董福祥被清廷革职回归固原州故里。二十九年(1903)十月,董福祥由固原率旧部至宁灵厅。1908年病故。
宣统三年(1911)九月,武昌起义成功,陕西革命党人成立军政府响应。清陕甘总督长庚在兰州组织反扑。固原提督张行志领10营兵出凤翔。清帝退位后,狼狈撤回。
民国二年(1913)1月,固原州改为固原县。撤销瓦亭驿、永宁驿、三营驿。
民国九年(1920)12月16日,海原、固原等县于晚7时发生8.5级强烈地震,死难24万多人,压死牲畜无算。本地区各县共有134000人丧生,约占总人口的46%(其中海原县59%,固原县45%,隆德县36%),近20万头牲畜压毙。次年4月12日,固原县又发生6.5级地震,“固原四周死万人,城外二十五里内不见人,田无耕者”。这两次地震,大部分人家缺劳少畜,无法耕种,家无隔夜之粮,地无下种之籽,土地荒芜,造成了亘古无有的奇灾。
民国十一年(1922),甘肃省督军陆洪涛为筹集军费,大开烟禁,固原种植罂粟面积增加。
民国十三年(1924),西(安)—兰(州)公路始通汽车。
民国十五年(1926)12月,冯玉祥率军从银川经固原去陕西,政治部及下属机关中的共产党员刘伯坚等人到街头讲演,宣传革命,使固原人民第一次受到了革命的启蒙教育。
民国十六年(1927)2月,邓小平从莫斯科回国途经固原到西安。
民国十八年(1929),旱象灾情严重,灾民遍地,饿殍盈积,尸骨暴露,出现了“人相食,甚至易子而食者,人民成露鸠形,十室九空,妻离子散,倾家荡产者比比皆是,哀鸿遍野,积尸盈道,狗狼结群聚食死尸”的惨象。就连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也不得不承认:“甘肃省连续三年不雨,造成全省特大旱灾,七十八个县,受灾者五十七个县,灾民达四百五十七万余人。海原、固原、隆德三县灾情亦十分严重,灾民近二十万人,以海原县最为严重,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象。”十九年(1930)“本年甘肃省旱灾灾情继续扩大,从去年的五十七个受灾县,发展到六十个县,灾民则从去年的四百五十七万人,减至三百一十一万人,即死亡人数达二百万。固原、隆德、海原三县的灾民,亦由去年的二十万人,减至十三万人,即死亡人数达七万人。该地区全户、全族、全村死绝者,比比皆是,惨不忍睹,可谓人间罕见之浩劫”。
民国二十年(1931)8月11日,国民党高桂滋部中共党员赫光(万锡绂)在山西平定发动“兵变”,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任军长。后转战河北阜平县,创建了苏维埃政权。
民国二十一年(1932)9月28日,中共陕西省委派李艮(愚痴)等在国民党邓宝珊部,于固原县蒿店发动兵变,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七支队。
民国二十四年(1935)5月1日,横穿六盘山区的西安—兰州公路正式通车。这条公路在固原境内76千米,自平凉西25千米苋麻湾入境,由东向西经过蒿店、三关口、和尚铺、六盘山、杨家店、隆德、沙塘、神林、联财,于静宁东峡口出境。
8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下,来到今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一带。鄂豫陕省委在兴隆镇召开会议,并就地休整三天。17日傍晚,红二十五军攻破隆德县城,旋自动撤出,翻越六盘山向陕北进发。
10月5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单家集、公易镇一带。毛泽东参观了单家集清真寺。6日,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领导人在张易堡毛家村宿营。7日,红军翻越六盘山,毛泽东赋词《清平乐·六盘山》。10月19日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
民国二十五年(1936)5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部队抵固原七营川、清水河一线,与东北军和马鸿宾部对峙。6月,中央红军西征,一军团解放了固原东北部,成立固北县。
6月10日,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西方野战军一军团进至七营、黑城一带,军团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驻七营吊咀子村。
10月21日,红二方面军领导人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人及随二方面军行动的原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率领红军长征到达平峰镇,与红一军团首长左权、聂荣臻、邓小平等亲切会面,研究部署了将台堡会师。
10月22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刘伯承等率领的红二方面军指挥部、红二军团与左权、聂荣臻、邓小平等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主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参加会师的有红军部队和当地群众共11500多人,在将台堡东侧广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联欢会。将台堡会师是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次会师。因此,将台堡是红军长征的最后结束地。
10月24日,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的邓小平,在将台堡向红二方面军营以上党的活动分子传达了瓦窑堡会议精神和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并作了统一战线及回民问题的报告。
民国二十八年(1939)1月15日,海、固回民第一次暴动。5月29日,海固回民第二次暴动。民国三十年5月3日,海、固回民第三次暴动,遭国民党“围剿”失败后,部分人员在马思义率领下投奔陕甘宁边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7月,中国共产党中央西北局改组海固工委为固原县委,赵崇德任书记,组训干部准备接收固原县政权。
7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第二兵团解放化平(今泾源县)。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六十四军、六十五军在三关口、任山河地区分别与阻击之敌国民党宁夏兵团十一军、一二八军进行激烈战斗。
8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六十四军一九一师五七三团越黄峁山开进固原县城,市民倾城出动,欢庆解放。
8月3日,隆德县城解放。
8月9日,西吉县城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