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祥归顺朝廷

二、董福祥归顺朝廷

董福祥,道光十九年(1839)生于甘肃环县毛井(时属固原州),字星五,自小受家风影响,嗜好练武而不喜读书,青年时代的董福祥利用父亲的社会关系,自立山堂,发展“哥弟”,“收集逃亡”,对抗官军。同时起事的还有张俊、李双良。张俊是武监生,1841年生于固原州毛井张家新庄(今甘肃环县小南沟乡张新庄村),李双良1840年生于豫旺堡东李家沟,距董福祥、张俊所居毛井20多千米。同治初年,回民反清运动爆发后,董福祥和张俊“结寨自保,以卫桑梓”,李双良在预旺堡一带组织青壮年发展民团,进行军事训练。最初建立的民团规模小而分散,各自为战,互不隶属,时相猜疑,势力最大者为董福祥和高万镒。在与清军的战斗中,高万镒战死,其部四五万人归李双良统领,转而投入董福祥麾下,共拥董福祥为团总,张俊、李双良、杜乃子各为副将,拥众数万人马,占据安化(庆阳)一带,董福祥的力量逐步壮大,“四方归之者日众,贼至则击贼,兵来则击兵”,他们一边抗拒回民军,一边与清军展开正面斗争。

同治三年(1864),董福祥、张俊、李双良明确提出反清抗暴,保卫家乡,有饭同吃,有难同受,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的口号,与捻军、回民军达成协议,互不侵犯,互相配合,共同抗清。董福祥在治军方面实行一人入伙、全家随营、军心巩固、人人得生的军事体制,建立了以三边、花马池为中心的根据地。“时甘肃之土匪董福祥仍踞花马池,溃卒、游勇、哥老会、匪股数纷系,互相勾结,陕回遁入庆阳、宁州、正宁、镇原、清水者络绎奔赴凤、邠、汧、陇之间,惊报纷来……陕省已无军可派。”[7]董福祥将花马池作为根据地后,绿营溃兵、哥老会的人纷纷加入,面对董福祥不断壮大的民团武装力量。左宗棠到陕甘后,研判形势,决定“先平土匪”,“先匪后回”,“土匪”即董福祥所率领的流民武装力量。左宗棠命令刘松山率领湘军由山西渡河攻绥德,与李双良部主力交锋,屡挫董军,并围困董团大本营镇靖堡。

据《左文襄公全集》(卷九)记载,左宗棠入陕之始指出,“自念平生足迹未履关陇,所部均南人,不习北方战事”,“初意南人用之西北,本非所宜,只可多挑营官哨长之才,入秦后再将陕甘现存各营兵勇分别汰留,而匀拨胆技稍优弁勇充当亲兵护哨,编列成营,以倡勇敢之气”。可实际上,他调查了西北原有兵马,发现整个西北清军腐败冗杂,根本不堪重用,转而将目光汇聚至民间寻找可选拔为将才的能人,此时的董福祥部为左宗棠所赏识。董福祥部与陕西回民军有本质区别,其成立之始实为自保,而不是真正反清,且经历了数年的战争,于艰难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刘松山也极为重视和欣赏董福祥,他严格执行左宗棠初到陕西指定的“剿抚兼施、以剿为主”的战略方针,派遣幕僚前往董福祥驻地劝降。同治七年(1868)十二月十八日,刘松山率领部队直逼董福祥大本营镇靖堡,董福祥父董世猷、兄董福禄无力抵抗,开城乞降,率众归诚。李双良部人马在定边喘息未定即遭刘松山湘军阻击,向南突出逃奔延安时,又遭清军刘厚基、周瑞松部截击大败,李双良率众向清军投降。董福祥在清军围追堵截中损兵折将,最终向湘军大将刘松山投降。

清政府对归顺后的董福祥部众采取安抚措施,将男妇大小不下三十万口人均安置故土,并在平凉、庆阳、固原一带安置大批降众。对降众中受过严格军事训练,战斗能力极强的6000余名精壮者,按湘军编制为三个营,隶属刘松山所率领的湘军,作为左宗棠下一步进军宁夏、甘肃的先行军,这便是闻名历史的“董字三营”,也是甘军的前身。归顺后的董福祥、张俊、李双良三人被清政府授予五品军功,从军家属留居陕北,其余降众被就近安置在陕甘交界地区耕垦自谋生路。

同治八年(1869)八月,左宗棠以“董字三营”为前锋,令刘松山湘军攻克灵州和吴忠,尽扫外围堡寨,继而围攻金积堡。董福祥部作战十分效力,且熟悉金积堡地形,故而屡建战功,逐渐取得左宗棠信任。同治九年(1870)正月,刘松山在吴忠堡马五寨(吴忠中学旧址)战死,湘军北路军失去主帅,以董福祥、张俊、李双良为首的“董字三营”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并在辅佐刘松山之侄刘锦棠接统湘军过程中鼎力支持。

同治九年(1870)春,在攻克金积堡前夜,左宗棠上奏清廷称赞董福祥、李双良等效力行间,战功卓著,信赖有加。至此,“董字三营”正式并入湘军,同时,左宗棠派人到陕北选募一千多人补入“董字三营”,按照湘军营制核发粮草银两补给,加强其力量。

在金积堡战斗中,董福祥、张俊、李双良三人不遗余力,冒矢冲锋,攻城拔寨。十一月,清军平定金积堡,李双良与董福祥、张俊并授都司(正五品)。左宗棠为图“百年之安”,将金积堡、吴忠堡及灵州等地甘陕回民二万余人迁移安插在平凉、固原等地,派李双良督队前往陕北把已经安顿在瓦窑堡的“董字三营”眷属2300余口迁到土地肥沃的金积堡、吴忠堡和灵武崇兴一带黄河灌区,以充实新建置的宁灵厅。刘锦棠还将金积堡和马家滩马场赏赐给董福祥,吴忠堡赏赐给张俊,王洪堡赏赐给李双良。参战湘、皖各军陆续开往河州,“董字三营”留守金灵,董福祥中营驻守金积堡,张俊左营驻守吴忠堡,李双良右营驻守王洪堡。

同治十年(1871)十二月至光绪元年(1875)一月,董福祥继续追随湘军,在刘锦棠的指挥下,先后参加镇压了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宁、肃州(今甘肃酒泉)等地撒拉、回民反清运动,清政府赏给二品顶戴、二品封典花翎,赏张俊花翎,并赏“果勇巴图鲁”名号,李双良赏参将衔,以游击留陕西尽先补用。

光绪二年(1876),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董字三营”充当湘军先锋。新疆北路光复后,董福祥赏记名总兵,并授阿尔杭阿巴图鲁名号,加提督衔,并赏穿黄马褂。副统领张俊,被赏记名总兵和正二品封典。光绪四年(1878)一月,左宗棠率部结束了阿古柏在新疆长达十三年的反动统治,董福祥率部由和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移驻喀什,总统南疆西四城(喀什、英吉沙、叶尔羌、和阗)各军。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立行省,刘锦棠为首任巡抚。由于湘军转战西北近二十年,兵员老化,将士思归,但英国、俄国仍对新疆虎视眈眈。刘锦棠认为“以甘肃之民充新疆之勇,譬犹使一家之父子自卫其门庭,其俗易安,其情常顺”[8]。于是上书朝廷:“提督董福祥朴讷勇敢,坚忍善战。自金积堡立功后,随臣转战陇边,荡平新疆南北两路,陷阵冲锋,赴机迅速……该提督生长西陲,于边徼地势贼情,灼见真知。所部将卒大都关陇土著,习水土而知其心,置诸边要,实堪一面之寄。”[9]清政府决定,在阿克苏设立军镇,任命董福祥为首任镇守总兵官。自此,大批甘肃流民和士兵涌入董福祥麾下,甘军正式成型。

光绪十六年(1890),董福祥升任喀什提督(原乌鲁木齐提督移驻,实为新疆提督),统率全疆兵马。光绪十九年(1893),董福祥领尚书衔,赴京参加慈禧太后60寿辰,董福祥及其甘军开始为众人所知。光绪二十三年(1897),董福祥调任甘肃提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