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固原的社会经济形态
2025年09月26日
三、旧石器时代固原的社会经济形态
据考证,岭儿、刘河旧石器遗址中发现的器形较小的刮削器主要是用来割剥兽体的。刮削器的出现说明当时狩猎业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刘河遗址的地层中曾发现了一段骨骼,应当是食余的弃骨。在距今3万年至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披毛犀是活动在茹河、泾河一带的大型动物,在固原和周边的庆阳、平凉,都曾发现了众多披毛犀骨骼化石。
在刘河遗址发现有火烧烤的黑色动物肋骨,这说明当时人类已懂得用火,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历程中的一大飞跃。在同大自然长期斗争的实践中,“彭阳人”不仅掌握了制造劳动工具的技术,而且还开始用火,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革,“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2],进入了“人类历史生活发生巨大变革的开端”[3]。火不仅可以取暖,可以照明,可以驱赶野兽,更重要的是,用火是熟食的先决条件。充足的肉食来源,再辅以烧烤的食用方式,大大提高了食物的质量,缩短了消化的过程,提供了更多的营养,这对于人类体质的增强和大脑的发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岭儿、刘河的地层中,发现了灰烬,应视为人们用火后的遗留物。目前,我们尚未掌握固原境内远古居民人工取火或保存火种的直接证据,但他们已在用火并开始熟食,却是不争的事实。
从遗址看,石器出土地点距茹河河床的垂直高度约20米,表明人们的居处并未选在河岸,而是选在了黄土台地的中上部。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崩崖是黄土高原上唯一可以利用的天然地貌,那里不存在山洞和岩穴。崩崖能有效地遮蔽风雨,空气通畅,外观比较隐蔽,不易遭受猛兽的侵袭。这为以后先民们开挖规模较小且开口多倚自然黄土坡崖作为原始特性的靠崖式横向居住窑洞提供了启蒙。此外,崩崖下面积开阔,比洞穴要干燥敞亮得多,宜于食物的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