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建制与原州七关
行政建制 隋开皇三年(583)废郡改置州县,固原时为原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原州又改为平凉郡,治所仍在高平县,同时置有原州羊牧,设大都督府。
唐朝建立之后,在边地设置总管府,以统军戎。武德元年(618)改平凉郡为原州,属关内道。贞观五年(631)置原州都督府,管辖原、庆、会、银、亭、达、要七州。天宝元年(742),又改原州为平凉郡,乾元元年(758)复称原州。辖平高县、平凉县(隋时改长城县为百泉县,县治在唐初由红河川迁至茹河川),他楼县后改称萧关县(今海原县七营镇北)。安史之乱后,吐蕃进入固原,元和三年(808)在泾州临泾(今甘肃镇原)置行原州。大中三年(849)泾源节度使康季荣等人收复原州及原州七关,即石门、驿藏、木峡、制胜、六盘、石峡和萧关。大中五年(851)赐名萧关为武州。唐末黄巢起义后,再移原州于临泾。
唐代在固原地区的行政区划变化较为复杂,反映了唐代固原地区的重要地位。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隋平凉郡为原州。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在原州置都督府,这是一种以军事为重的特殊行政区划,彰显了固原地区重要的军事价值;贞观六年(632),在原州都督府的基础上,置缘州,专门负责突厥降户,隶属于原州都督府。唐玄宗开元四年(716),从关内道的庆州析建都督府,隶属于原州都督府。咸亨三年(672),居于青海东部的吐谷浑故地为突厥所占领,吐谷浑部族数万人在其王诺曷钵率领下被迫内徙,内徙吐谷浑被唐王朝安置于灵州南境,置安乐州(今吴忠同心以东)予以安置,并任命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开元二十二年(734),安乐州正式划归原州都督府管辖。
嘉靖《固原州志》载“唐武德初,复置原州,皆因大原之旧名”,“唐贞元三年冬十月,吐蕃城故原州而屯之,‘故原’之名始此,今名‘固原’,音同而字不同也”。万历《固原州志》载,“唐复置原州”。宣统《固原州志》记载:“唐原州、关内道,又为武州。贞元初,吐蕃据城。旋为故原州,复置萧关县、高平县、平凉县、百泉县、他楼县,旋改治。”嘉靖《平凉府志》所载,唐代固原地区设置泾州保定郡与原州平凉郡,该志记载:“泾州保定郡即隋安定郡。武德元年,讨平薛仁杲,改泾州。天宝元年,复为安定郡。贞观二年,析泾州、保定、灵台、新平之交,置宜禄县,有浅水原、有长武城,今属西安府州也。原州平凉郡本隋郡。武德元年,平薛仁杲置。贞观五年,置中都督府,管原、庆、会、银、亭、达、要等七州。十年省亭、达、要三州,唯督四州。天宝元年,改为平凉郡。至德元年,没吐蕃。节度使马
徙置行原州于灵台之百里城。贞元十九年,徙置平凉。元和三年,又徙置临泾。大中三年收复。复归治平高,广明后,复陷吐蕃,又侨治临泾。”
唐代前期,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度(玄宗时期曾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两级制度)。李世民即位以后,贞观元年(627)六月,为进一步整顿吏治,对地方行政实行大幅度省并,依据山川之形便,划分全国为十道。唐代道的发展演变轨迹如同两汉时期州的演变,设立之初为虚之监察区而非实之行政区,无固定派出,无固定治所,为纯粹意义上的监察区。但随着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下降,地方势力的增长,道逐渐由虚的监察区演变为实的行政区,其标志是自唐睿宗时期在西北边地设置节度使。节度使的设置使得道拥有了实际意义上的行政权、财权以及军权,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唐代在西北地区分别设置关内道、陇右道、河西道以及山南西道(西北部分地区)进行监察,而固原地区主要隶属于关内道,部分州县也处于陇右道、河西道的监察之下。
作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组织机构,都督府设有完整的官吏体系。据《唐六典》与《旧唐书》所载,一般都督府设有正三品上的都督一员,正四品下的别驾一员,正五品以上的长史一员,正五品下的司马一员,从七品下的录事参军事一员,从九品上的录事二员。另有功、仓、户、法、兵、士六曹及典狱、白直、市令、丞、佐、史、帅、仓督经学博士、医学博士等设置,构成完整的官吏体系。州设刺史一员,副职有别驾、长史、司马等,其下又有数量不等的功、仓、户、兵、法、士六曹之设,这些官吏统称为判司,分管具体的军政、财政与民政。唐代县分等级,一般依据户口数和地位的重要性,分为八等,即京县、畿县、望县、紧县,上县、中县、中下县、下县,县设县令、县丞、主簿、录事、县尉,其下又设有一定数额的六曹,负担县衙具体事务。唐代原州属县在官吏的设置上更为集中,有些县只设有司户曹和司法曹,户曹与法曹为治理地方最为紧要的职能机构,前者主掌赋税杂役,后者维护地方安定。此外,县一级行政机构还设有博士和市令,用于监督和推动地方教育和经济的发展。
唐王朝对于固原地区的经略,最具有王朝浩荡之风者有三:一是对固原地区的军事、政治与行政控制;二是对于固原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影响;三是与吐蕃对在固原地区的军事争夺十分激烈,促使固原地区步入急剧的嬗变时代。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唐代固原地区社会变迁的基础,也奠定了此后固原地区的重要地位。
吐蕃统治固原期间,萧关古道随丝绸之路受阻而被隔断,仅剩弹筝峡成为唐汉界的边关和蕃汉之间的驿道。大中三年(849)二月,吐蕃统治86年之久的秦(天水)、原(固原)、安乐(甘肃环县)三州被唐朝夺回。所以,原州收复后,即更升原萧关县为武州,这又一次显示了隋、唐两朝对固原及其以北的重视和开发程度。
原州七关 隋朝初年,北方少数民族突厥不断南下,隋朝的外围防线一溃再溃,陇右河西皆遭侵掠,兵锋直抵固原。木峡(今原州区张易镇境内)、石门(今原州区黄铎堡境内)两关是突厥纵兵南下的通道;六盘山下、原州道上成了隋朝与突厥交锋的战场。此后,原州的军事防御不断加强,成为隋朝在西北地区设防的重镇,有效地防御和扼制了突厥南下的侵扰。同时,经常有朝廷大员任原州总管府总管,驻守原州。隋末,突厥势力再次强盛,原州经常遭到南下突厥的攻击。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河陇民众乘吐蕃统治崩溃,举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归唐。此后,唐朝逐次收复了河陇地区。三州七关归唐是唐蕃关系中的一件大事。
所谓七关,史称原州七关。七关是原州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了解了原州在唐代的战略地位,也就会深刻理解七关的作用。唐代初期受到突厥的不断侵扰,京师西北是边疆防御的重点。安史之乱后,边疆形势为之一变,突厥势衰,而西方吐蕃却乘陇右河西两道边防军内撤,统治了陇山以西大片土地,更以秦、兰、原、会诸州为根据地,向东逼近,原州地处陇山北垂,势高而平,众水发源于此,泾水由此东南流;蔚茹水(古高平川,今清水河)出州南,北向流入黄河;瓦亭川水(今葫芦河)由州之西境南流入渭水。由于西北地区多山,商旅、行军一般取河谷为通道。原州的地理位置和坦豁开阔的地形,成为唐王朝通向西域的重要枢纽。突厥多次借此道威逼关中,吐蕃以此为据点,不断绕道横山南麓,对唐都长安施加压力。因此,原州正处于唐代北部和西部防御系统的交接口,是关系唐京都安危的边防重镇。曾任唐代宗丞相的元载在《城原州议》中说:“原州当西塞之口,接陇山之固。”顾祖禹也称:“襟带西凉,咽喉灵武,实为北面之险。”
原州位居中枢,然地形平敞,不利防守。而其西部“皆连山峻岭”,“重关险阻,回环州境,外控河陇”,据关戍守,自然可对原州形成一条牢固的屏障。唐人云:“七关要害,三郡膏腴。”这表明七关拱卫原州及保障边疆安全的地位和作用。[2]
六盘关(陇山关)。在今隆德县城关镇东北,因控扼越逾陇山(今六盘山)的交通要道,故名。据《唐六典》记载,唐全国共有26个关,并分上、中、下三等,“京城四面关有驿道者为上关”。原州陇山关为全国六个上关之一,足见其地位之重要。陇山关的具体位置尚无定论,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李泰《括地志》都认为与汉萧关同为一地。
木峡关。位于今原州区张易镇东北。《元和郡县图志》称其地为颓沙山,其他史籍记作“堆沙堡”。木峡关在南北朝时已置关。隋开皇初,突厥可汗控弦40万,纵兵自木峡、石门两道南下抢掠陇东、陇西各地。至唐代,木峡关既是全国十三个中关之一,也是原州七关之一,有驿道通京都长安。
石峡关。在今海原县高崖乡石峡口。唐原州七关之一,位于六盘山北陲。
驿藏关。在今泾源县大湾乡瓦亭。
制胜关。在今泾源县香水镇西北,扼西峡东口。亦为唐原州七关之一。
石门关。在今原州区黄铎堡镇须弥山寺口子,北魏已设关,亦为唐原州七关之一。
木关。在今泾源县六盘山镇西。
大中三年(849)吐蕃内讧加剧,原州及所属七关的军民乘机起义归唐。六月,泾源节度使康季荣派兵接管原州和石门、驿藏、木峡、制胜、六盘、石峡、木等七关。至此,固原全境复入唐朝版图。